千年黄花涝欲借历史焕新生

楚天都市报 2020-10-21 09:02

古渡口。新老建筑和谐相处。

古石坡

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吉晴 通讯员 邱舒 胡莉萍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邹斌

春日水落,遍地黄花;夏日水涨,汪洋一片——这是《黄陂通史》对于黄花涝名字由来的记载。

穿过繁华的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商业区,往南驱车8公里左右,就来到黄花涝。入口处的门牌横书“古镇欢迎您”,这座千年村落以这样的方式,向来客道出自身的与众不同。

黄花涝的历史可追溯到1800年前。它在历史的年轮中历经沉浮,隐匿于闹市,又在新农村建设中焕发勃勃生机。

水路优势成就“小汉口”

“我从小时候就听家里的老人们说,我们的祖先是从江西迁到这里定居的。”62岁的王小明对楚天都市报记者说。他是土生土长的黄花涝人,作为该村前任村支书,他对这座古村落的历史如数家珍。

1800年前,黄花涝是黄陂古邑石阳县城所在地,曾经盛极一时。后来,石阳县城在战火中毁灭,黄花涝成为人烟稀少的孤岛。

明洪武二年,王氏家族从江西迁到黄花涝,这里重现生机。“黄花涝地形特殊,造就了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也是村子名字的由来。”王小明介绍。黄花涝三面环水,周边被府澴河与任凯湖、麦家湖围绕。村西的上万亩河滩湿地,每至暮春,遍地黄花;夏日水涨,黄花被水淹没——黄花涝的景观也就成为村名。

地理的特殊性,也让黄花涝盛极一时。“它地处汉、孝、陂之交,是水路交通枢纽,襄阳、随州、天门等地的水运货物通过黄花涝抵达武汉。这里曾经是热闹无比的码头小镇,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说起想象中的黄花涝古貌,王小明说,“老人们常常告诉我,他们的父辈形容,码头外的船舶每天排出足足10公里,船舶要进到渡口卸货,常常要等候一个月。因此,大家都叫它‘小汉口’,远近闻名。”

沿着贯通古镇的石板路前行,记者来到路尽头的渡口。曾经的繁华景象不再,但是码头沿岸的石堆长滩仍然看得出历史的痕迹。“现在这里已经没有船舶停靠了,但我们仍然设置了‘古镇渡口’的码头标志,告诉来客这里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王小明说。

退渔还湖再现生态美景

到过黄花涝的人都知道,这里的鱼味道鲜美。黄花涝人爱吃鱼,“虾鲊”是当地特产。据说,其制作技艺是明洪武二年由外迁居民从江西筷子街带来。“虾鲊”有两种制作方法:腌和蒸。嗅起来醇香,吃起来酥美。2008年,“虾鲊”被列入黄陂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花涝的鱼好吃,我们这里也曾是渔业养殖重地。”王小明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黄花涝开始凭借地理优势发展渔业养殖,家家户户都有船只。1964年,黄花涝开始形成河、湖分界,府河与马家湖、墨家湖等正式分割。之后,随着西湖大堤建起,黄花涝人采取“内养外捞”模式:堤内养鱼,堤外捕捞。高峰时期,整个黄花涝有上万亩鱼塘。

69岁的王美华曾是渔民。“我年轻的时候,黄花涝的鱼大名鼎鼎,很多人慕名而来。”王美华回忆。到上世纪90年代,黄花涝开始逐步退渔还湖。“毕竟自然环境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选择外出打工,日子也照样过得不错。”王美华说。他是黄花涝村的摆渡人,每天负责用渡船运送从黄花涝到东西湖区柏泉的村民。

退渔还湖后,黄花涝的自然生态得以迅速恢复,河湖重新变得清澈。每年候鸟迁徙季节,大量候鸟在此落脚,景象十分壮观,其中包括不少珍稀鸟类。这里也成了很多游客的休闲胜地。

靠文化底蕴寻找新出路

历史更迭,曾经热闹的“小汉口”恢复宁静,但辉煌的过往也赋予黄花涝以独特的气质。

作为黄花涝的文化名人,王三清对于村子的历史遗迹了然于心。“整个古镇遗留着5幢明末清初时期的古宅。其中有一座梅园,由一位姓梅的戏曲家所建,很有故事。门口雕栏缀有红绿图案,因年代久远无法分辨,但隐约可见当年雕工的精美,现在仍然有人居住。”王三清说,“这些古建筑是黄花涝的无价之宝。我以前担任黄花涝村支书的时候,就开始保护村里的古建筑,苦口婆心劝大家爱护它们。”

村子里,有一条长约200米的古石坡。“这条古石坡见证了黄花涝繁华的商业时期。原本有10条巷子对接石坡,巷子两侧都开设店铺,每天车水马龙。随着历史变迁,现在只剩下一条巷子了。”王三清介绍。

如何让黄花涝发展得更好,是盘龙城经济开发区驻黄花涝村负责人胡家移急需解决的问题。他希望将黄花涝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绿水青山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这座历史小镇自然风光优美,可以朝着生态文化游的方向发展。”胡家移表示。村里正在规划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他们还设想,改造古石坡和古码头周边的建筑,建起明末清初风格的门楼,重现鼎盛时期的繁华景象。

“我们这里有听不完的故事,有赏不尽的风景。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黄花涝走出旅游经济新路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胡家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