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郭建光十年无B角 薪传七代忘不了根在江夏
京剧名家谭元寿在京去世
谭元寿扮演的《沙家浜》郭建光
去年本报曾报道过“谭门七代”
□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聪
“我的老家就在湖北江夏。”
2009年,即将带着京剧《群英会》回汉“省亲”的谭门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在北京京剧院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言犹在耳,斯人已去,我国京剧界再次痛失一位大师。昨日中午12时,谭元寿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谭元寿的去世,让七代传承的“梨园传奇”京剧谭派痛失当代掌门人。北京京剧院公布的讣告称,谭元寿治丧委员会按防疫要求将不设灵堂,追悼会时间则会另行通知。
十年《沙家浜》,“郭建光”无B角
谭元寿6岁学戏,7岁登台与祖父谭小培、父亲谭富英同台演出《汾河湾》,功底扎实,表演规范细腻。
1938年,谭元寿入富连成科班元字科,师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刘盛通、宋继亭等学老生;师从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钱富川等学武生,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1945年结束科班生活,谭元寿曾为荀慧生“挎刀”、参加裘盛戎的班社,出科后拜李少春为师。1947年,他和杜近芳在北京合演《红鬃烈马》,获得好评。1949年曾自行挑班。1954年参加北京京剧团。
1962年,他和父亲谭富英、儿子谭孝曾祖孙三代到怀仁堂给毛主席清唱。后来,谭孝曾回忆说:“毛主席扶着沙发站起来和我们一一握手。他管父亲叫谭先生,管我叫小谭,管我儿子则叫小小谭。”
对于谭元寿,观众最为熟悉的就是他在《沙家浜》中扮演的“郭建光”一角。1965年,还在长春拍摄《秦香莲》的谭元寿接到“速回京”的电报,北京京剧团从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来的《沙家浜》,选定了谭元寿作为主角郭建光的扮演者。
据悉,《沙家浜》首演是在上海,因为大受欢迎,一连演出40场。剧中,郭建光戏份吃重,《坚持》一折几乎都是高八度唱腔。多年后谭元寿回忆时曾说,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演下来的,“全凭着年轻吧。”
嗓子好,又具备武生功底,这让谭元寿成为“郭建光”唯一人选,直到1974年耿其昌进入剧组前,《沙家浜》10年来演出近千场,其他角色都有B角演员,就“郭建光”只由谭元寿一人出演。
“谭门”薪传七代,忘不了老家在江夏
160余年前,武汉江夏区汉调艺人谭志道为躲避战乱,带着儿子谭鑫培北上谋生。谭鑫培在继承父亲衣钵的基础上创立中国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从谭志道、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到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谭门”薪传七代,历经中国京剧发展形成至辉煌成熟各个阶段,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京剧史”。
在北京出生,在北京成长,但谭元寿一直记得家乡。
2009年5月,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谭门”三代回汉省亲,当时已80岁高龄的谭元寿就坦言,“我的老家就在湖北江夏”,“我高祖谭志道是唱汉调的,有一个绰号叫谭叫天,实际上是根据老家一种叫‘叫天子’的鸟而来。”谈到京汉同源问题,谭元寿直言自己所听过的汉剧并不多,但汉剧是京剧的鼻祖,早已是戏曲界的公认。
“上次去武汉演出还是20多年前了。自从十几年前我找到了祖居地后,一直没机会去看看。”当时接受采访的谭元寿说,而那一次的回乡省亲、祭拜祖先,也让他感叹帮老祖宗完成了心愿。
就在去年,本报曾推出“艺术世家 匠心传承”系列稿件,“谭门七代成就梨园传奇”成为打头之作。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谭元寿之子、谭门第六代传人谭孝曾提到,在“谭家”,从来都是“未学戏先做人”,“我父亲总说上了舞台就要拿出百分之两百的精力,不认真就会出错,观众都是花钱买票的,他不会允许你出错。”当时他还提到,虽然不能登台,但90多岁的谭元寿也会对老戏的整理和新编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为京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