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妮在汉口江滩公园
楚天都市报讯(见习记者曾凌轲 记者刘闪)疫情期间拍摄过武汉,国庆假期专程前来游玩的王丹妮,没有去游客最多的景点打卡,而是“泡”在江岸区。因为这里有她最牵挂的人,有她最难忘的事。
在钟南山宣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后,供职于北京一家媒体的女记者王丹妮却买了高铁票独自一人来到武汉。“作为一个记者,就是想知道这个城市在发生什么。”王丹妮说。
此后的4个月间,原本人生地不熟的她跟随志愿者开车在武汉三镇运送物资和医务人员,独自一人骑自行车从武昌到汉口采访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家属一起找床位,听社区书记诉说工作压力。“第一次跟一个城市建立这么深厚的情感联系。感觉像在这里安了家。”王丹妮说。
王丹妮老家在湖北黄石,但上大学后就离开湖北,在外读书工作近10年的王丹妮对武汉印象不多,仅记得武汉“很吵”,“武汉人说话声音很大,像在吵架”。然而,多年后再次返汉,疫情笼罩下的城市却完全不是如此。王丹妮的印象中,1月底的武汉,每天不是下雨就是下雪。天空阴沉沉的,街道上没有人声也没有车声,“所有声音都被抽离了,整个城市像在演默片”。
她一个人住在酒店里,心情变得紧张而焦虑。“采访对象都太无助了,我经常写着写着就流泪了。”王丹妮说。
2月初,王丹妮收到编辑部指令,开始参与拍摄一部关于疫情的纪录片。从这一刻开始,王丹妮开始参与进武汉本地人的生活。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在疫情期间努力互助的志愿者。“志愿者里有化妆师、健身房老板、公司老总、大学生。但所有人都在那个时刻脱离了平时的身份,变成了互相帮助的普通人。”王丹妮说。
王丹妮记得,鲁磨路救援队的志愿者司机之前是活泼的摇滚乐迷,但做司机后很沉默。每天晚上运送物资凌晨3时才睡下,凌晨5时30分又起床送医护人员上班;社区志愿者走街串巷发放物资,不用喇叭,而是大声“吼”出每天有哪些蔬菜瓜果;有志愿者受了委屈流泪,其他工作人员围在身边安慰。
“发放物资时,志愿者的喊话在黎黄陂路、洞庭街、天津路这些街道上回响。”王丹妮说,“我第一次觉得武汉话不吵,武汉话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时隔5个月重回故地,王丹妮没有去游客最多的景点打卡,而是“泡”在江岸区。她去医院看望之前感染肺炎的老人,老人们把她当干女儿。此前采访认识的志愿者带她在各种小馆子吃烧烤。王丹妮坐在江滩边的长椅上,看着之前空无一人的江滩公园人又渐渐多了起来,觉得这个城市又“活”过来了。
10月1日,王丹妮在江滩边看了灯光秀。“堵车太厉害了,我骑自行车都骑不动。”王丹妮说,“人太多了,武汉人又‘吵’起来了。”
目前,王丹妮参与的纪录片还未结束拍摄。疫情期间,她曾拍到武汉人亲手将过年时挂上的红灯笼摘下。“今年我要拍到他们将红灯笼重新挂上。”王丹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