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摄影家李风谈纪实创作:拍好身边的事,就是拍好整个世界

楚天都市报 2020-10-06 09:30

李风拍摄的三峡移民走过20年组照之一

李风拍摄的新冠疫情期间配送者

李风

楚天都市报记者 张艳 摄影:通讯员 付蓓蓓

大块头,大胡子,大嗓门,衣服上尽是大口袋——前不久,记者在宜昌约访摄影家李风。

今年48岁的李风,现为宜昌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还是《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签约摄影师,入选中国青年摄影家与湖北省青年艺术家人才库,曾被评为湖北省十佳青年记者,斩获过2014年湖北省摄影年度人物奖、宜昌市第5届青年科技人才奖等。还拍摄编辑出版了《中国三峡野生动物图册》《老城影像》《家在宜昌老城》等图书。

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的李风,以纪实风格闻名,他的心得是:“拍好身边的事,就是拍好整个世界。”

疫线摄影,重在拍出风格和温度

记者:你大学学的财会专业,跟现在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走上这条路的?

李风:都是胶卷闹的!大学刚开学去秋游,一个同学带了相机,拍完一卷胶卷要换,但没人会。我经常见表哥装卸胶卷,便自告奋勇,哪晓得搞砸了:第一卷胶卷部分过度曝光,第二卷又没装成功,同学们尤其是女同学很失望。这件事促使我自学摄影。后来参加省里的大学生摄影比赛,我的一张夕阳西下风光照获得金奖。一位大学美术老师找到我,说:“坚持下去,你会成功的。”我备受鼓舞,对摄影更加迷恋,所以毕业后在一家大企业当财务总监,干了六年我还是跑了。

我转行也跟小时候受到的艺术熏陶有关。我父亲是大学声乐老师,在恩施剧团工作过,剧团里还有几位湖北美院的老师,我看他们画海报、油画,跟他们一起做道具。有位老师送了我两本美术方面的书,我现在还留着。

记者:记者出身的摄影师,新冠疫情这种大事件不容错过,但同题竞争怎么拍出自己的风格呢?

李风:2003年我参加过“非典”的新闻报道,所以对这种事件比较敏感,从1月份就有意识地在拍。当时看到武汉的摄影人拍摄了大量病房中的图片,我就想另辟蹊径,把镜头对准疫情之下的“众生相”,我想让我的图片“有情绪、有温度”。

我先后构思拍摄了《湖北街头“橙色”的坚守》《湖北红丝带出租车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他们是城市防御的最后一道封锁线》等几个专题。第一组照片传播出去后,电话每天都被打爆了,都是各大媒体包括网络平台约稿,一度天天“上头条”,呵呵。

拍人物照的时候,我也花了点心思。“三八”前我应邀给110位女医护人员拍照。怎么拍?当时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构思比如拍肖像等,我感觉都不好,就想到拍摄视频,让她们在镜头前每个人说句话,体现她们坚守了多少天。上网后,当天点击率就突破1000万次。

我每天戴着口罩和手套去“扫街”,疫情最胶着的时候,我夫人哭着求我不要再出去了。我人也瘦了5公斤。但我很珍惜记录这场“战疫”的机会,坚持拍到了5月份,500G的硬盘拍满了。一些作品得了奖,有4张照片还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家在宜昌,立志拍一辈子三峡人

记者:2014年三峡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时,你的30幅组照《三峡移民走过20年》获评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佳作。说说你的第一张三峡移民照?

李风:宜昌一直就是摄影之城:一方面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后来又成为繁华的码头城市,很早就吸引很多人包括“老外”来拍摄。我20年前看过一本国外画册,里面有大量三峡老照片,都是100年前一位英国摄影人拍摄的;另一方面,宜昌出过很多有名的摄影师,比如黄翔、徐卫民、李亚隆、校萱安等,黄翔在上世纪60年代还做过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主席。至今宜昌在全国摄影圈都很有名气,宜昌的摄影还是很有传承性的。

我拍摄的第一张三峡移民的照片,是1995年6月25日。那天中午,秭归县向家村7岁的小移民刘伟,扛着凉席,坐着小班船,和家人准备移民到宜昌市区,我将镜头对准了他。向家村是三峡库区首批移民的搬迁村,这一幕代表着三峡百万移民大迁徙拉开序幕。三峡移民我拍摄了20多年。最早是沿着三峡库区600多公里的长江沿岸拍摄,2001年三峡移民大批外迁,我又跟着外迁的移民拍摄,同时跟拍他们在外省的生活。

三峡移民是人类的大迁徙,家在三峡,没理由不去记录。这个专题我会坚持拍下去,拍一辈子,只要拍得动!

记者:三峡对你来说就是一块磁铁,跟很多移民还有联系吧?

李风:那当然,隔三岔五就去一趟三峡!这20多年里,我记录了小婴儿长成了小伙子、大姑娘,年轻人当上了爷爷奶奶,老人们有的健在有的走了……最近一次跟他们联系,是去年8月,我和十多年前拍摄的对象易元秀一起上深圳卫视的“图鉴中国”栏目,我们一起讲解三峡移民20多年来的故事。

纪实摄影,务必深入社会和百姓生活

记者:说说你最满意的作品。

李风:猴子!2003年非典爆发时,有则新闻我很感兴趣: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进行“人用SARS病毒灭活疫苗”的实验,30多只猴子为此献身。我很想去拍,但一直没机会。

后来我认识了宜昌一位喂养实验用猴的人,在2007年4月的一天,拍摄到了实验用猴转运的过程。其中的一张图片《等待做实验的猴子》,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金奖和第22届国展铜奖、美国国家地理中国赛区金奖等。2011年,我又联系到了湖北一个更大的养殖基地,跟拍一年后,这组《中国制造的实验用猴》获得国际新闻摄影赛(华赛)银奖。2015年,我拍摄的养殖基地建成了一间实验动物医学实验室,我再次跟拍,用这组图片加上一些新拍摄的图片参加2016年第十届索尼世界摄影大赛,获得专业组银奖。

这一系列的作品,都起源于那一张《等待做实验的猴子》,它算是我的代表作。

记者:对于纪实摄影,你说“拍好身边的事就是拍好整个世界”,怎么拍好身边事?

李风:深入,深入,深入!只有扎实认真地在社会生活和老百姓中去寻找好的选题,才会拍出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作品。浮于表面、投机取巧拍摄的一些专题,往往苍白肤浅,没有生命力。这个时代图片满天飞,每天都不缺各种纪实图片,但缺少时间跨度大、思想深刻、成系列的专业作品。做摄影专题,要有深入挖掘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摄影艺术是要用脑用心的,不要把它当成体力活,不要今天看到一个事情有意思,拍两天;明天看见一个人物感觉有特点,又去拍两天……拍一样丢一样,那种猴子掰苞谷式的拍摄方式,只会浪费时间也出不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