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8月26日讯(记者潘锡珩 通讯员张开元 实习生彭程程 郝如卓 摄影记者李辉)水面飘着生态浮岛、两岸满眼郁郁葱葱,还有清澈的“中水”为渠道补水……历经三年的综合整治和水质提升工程,曾经让人掩鼻而过的塔子湖明渠如今甩掉“黑臭”的帽子,恢复水清岸绿的景观。26日傍晚,楚天都市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明渠沿线已经成为周边居民散步纳凉的好去处。
水清岸绿吸引居民散步
塔子湖明渠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全长1.5公里,起于塔子湖,最终汇入黄孝河明渠,是塔子湖调蓄泄洪通道、城市排水主通道。
26日上午,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明渠沿线探访。记者沿着两岸行走,如今的塔子湖明渠水质较清。渠道两侧有六角形的水泥护坡,岸线上还种着树、栽着花草。满眼郁郁葱葱,呼吸的都是草木的清香。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块绿色的“小岛”,上面也种植着不同种类的花草。
沿着明渠边走边看,记者不时遇到打理维护明渠景观的工人,有的划船在打捞漂浮物,有的在岸边清理杂草和垃圾。周边高楼林立,汇悦天地、光明上海公馆、长投海德公园等多个小区紧挨水渠而建。
由于时近中午,烈日当头,周边并没有行人往来。但傍晚,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就是另一幅场景。两岸的步道上,既有中年叔叔阿姨来回健步走,也有爷爷奶奶推着孙子散步。
“立秋之后晚上凉快多了,吃过晚饭在这里走走蛮舒服。”家住附近小区的周女士告诉记者,别看现在大家都喜欢来这边走走,但在几年前,塔子湖明渠由于水质较差,人人掩鼻而过,窗户都不敢开。“我是亲眼看着两三年时间里,明渠的水一点点变清,两岸的垃圾杂物被清走,绿化和景观越变越好了。”周女士感慨。
全面体检摸清污染来源
楚天都市报记者从水务部门了解到,塔子湖明渠规划定位为景观渠道,目标水质为四类,但此前多年水质并未达标,甚至偶有黑臭,两岸还堆积着不少的建筑弃料、杂物,甚至垃圾。
塔子湖明渠的华丽变身,是从2017年7月开始的。
江岸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体污染物的来源一般分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等多种,为了弄清楚塔子湖明渠为什么水体黑臭,水务部门对这条水渠进行了全面体检。
明渠整治现场负责人、江岸区排水管理站陈磊告诉记者,他们首先将渠水全部抽干,查看明渠内的全部排口,共排查发现了10个排水口,其中2个雨水排口,3个污水排口,5个雨污混排口。据专业机构测算,晴天时沿线每天有约3400吨污水排入明渠。
此外,岸边垃圾、落叶、未清理的水生植物等杂物众多,漂浮物、悬浮物进入水体后腐烂形成黑臭底泥,底泥中污染物释放加剧水体黑臭,也导致渠道丧失生态自净能力。“有的地方水深只有1.2米,淤泥就有1.1米,甚至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淤泥。”施工人员介绍。
测量发现,塔子湖明渠全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淤泥,厚度在0.1米到1.1米之间,而这也是造成水体发黑的重要原因之一。
消除黑臭景观得到提升
污染来源摸清后,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启动。
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水体要提质,首先要截污。江岸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两岸共新建了900米的的截污管,消除了污水直排,截流后的污水就近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1.5公里的渠道内,淤泥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处理。陈磊介绍,淤泥被挖出进行科学处理后,大都被二次利用。
渠道两岸30米范围内的菜地、垃圾等污染物,随后被全面清理。种上了香樟等树木,以及草坪灌木等植物,形成高低不一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
记者在塔子湖明渠上游还看到,一条更小的水渠正不断地往明渠里排水。“这是附近三金潭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每天有约1万吨用于往塔子湖明渠补水,让渠道内的水流动起来。”陈磊告诉记者。
水面漂浮的人工生态浮岛上,也种着红、紫、深蓝等不同颜色的常绿水生鸢尾等植物,既有利于稳定水质,也丰富了水面景观。
江岸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塔子湖明渠综合治理和水体提质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不但早已摘掉了“黑臭”的帽子,水质也得到了稳定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