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书单第七弹 萧红故居读萧红

楚天都市报 2020-08-23 07:45

萧红

汤唯扮演的萧红《黄金时代》海报

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葛洪伟

萧红曾在作品中这样写道:“1911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萧红是现代著名作家,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堪称现代文学经典,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云游大家故居”系列直播活动,来到呼兰河萧红故居,邀请黑龙江省萧红研究会副会长、《萧红全集》主编章海宁先生为线上读者导游,并接受媒体群访。

故居内除了五间正房,还有东西厢房后花园门洞房木房养猪户水井草房粉房小偏房马厩等

问:先请您简单介绍萧红故居概况。

章海宁:萧红故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萧红同族曾祖辈在呼兰置办的家产,光绪元年(1875年)萧红祖父张维祯分到这部分家产,1908年萧红父亲结婚,家里为他盖了新房,就是现在的萧红故居五间正房,萧红就出生在里,萧红就是在这里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光。

1985年萧红故居修缮,1986年对外开放,被定位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萧红诞辰100周年,萧红纪念馆对外开放接待游人。萧红故居正前方大约500米距离就是呼兰河,现在因为前面有建筑物我们看不到呼兰河,但萧红当年就是从这个门口出去,一直往南边走,她跟她的小伙伴往南边走就能走到呼兰河。

萧红故居是当时北方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萧红故居的门楼上面有四个字“康疆逢吉”,这四个字是萧红祖父过八十大寿的时候,当时的呼兰县县长带着呼兰的工商界人士一起祝寿时候题写的匾额,当时一直挂在萧红家门楼前面,现在这是一个复制品。

萧红故居的院落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东院,一个是西院。西院跟东院差不多大,有三千多平米。故居内除了五间正房,还有东西厢房、后花园、七间门洞房、木房、养猪户、水井、草房、粉房、小偏房、马厩等。西厢房是张家存储粮食的地方,也叫做张家的粮仓。东厢房她曾经有二伯在这个房子里面住过。

女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母亲的经验往往非常重要。但萧红的母亲在她九岁那年就去世了

问:我们看到萧红很多作品里面回忆到她母亲的时候,都有一个很恐惧的感觉,就是妈妈经常打她。她们母女关系究竟怎么样呢?

章海宁:她妈妈在她9岁那年就去世了。

萧红家的东厢房当时建的时候大约在1919年,当时为什么要建这个房子?因为萧红有一个舅舅生活在农村,1919年呼兰这个地方发大水,乡下很多地方遭灾没有地方居住,萧红妈妈的弟弟跑到呼兰镇上来住到姐姐家。萧红家房子虽然很多,但是很多房子很破旧没办法居住,后来萧红的妈妈为了让弟弟一家有地方居住,就操持盖了这座房子。萧红的父亲在外面做官,萧红自己家里没有其他的男人能帮助萧红妈妈盖这样的房子,所以萧红的妈妈操持盖这样的房子非常不容易。1919年的时候正好呼兰这个地方又有瘟疫,萧红的母亲因为操持这个房子精力用力太大,人的免疫力就下降了,所以她当时感染上了传染病,人就倒下了。

母亲的去世对萧红的人生有重大影响。女孩子跟男孩子是不一样的,男孩子可能很多成长期受父亲的影响更大,但是一个女孩子在青春期的成长,受母亲的影响是很大的,包括女孩子如何度过青春期,母亲的经验对一个女孩的成长非常重要。但非常可惜,萧红在9岁那一年,她的亲生母亲就去世了,这也造成萧红和亲人之间非常隔膜。我认为虽然母亲很严厉,但是母亲肯定是很爱萧红的。

祖父过继堂兄家的孩子时,选了这个家庭排行第三的男孩,所以萧红的父亲又叫做张选三

问:萧红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章海宁:因为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并不是萧红爷爷的亲生儿子。萧红故居的这五间正房建于1908年,当时萧红的父亲张廷举要结婚,萧红他们家虽然房子很多,当时很破,用作新房显然不太合适,为了给张廷举完婚,所以他们家盖了这五间正房。

为什么萧红的祖父要给这个孩子结婚时盖五间正房呢?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萧红的爷爷他们三代都是单传的,家里面男丁并不很兴旺。在过去农业社会,男孩子对于一个家里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萧红的祖父在他小儿子夭折的时候,后来过继了一个他堂兄家的孩子。他堂兄家有七个男孩,她的祖父选中的这个男孩是这个家里的老三,所以萧红的父亲又叫做张选三。过继的儿子,外人会说很多闲话,会说不是亲生的儿子你可能不疼他,所以萧红的祖父在这个儿子结婚的时候,为了让外人没有其他闲话,特地盖了这五间正房给这个孩子完婚。

萧红家这五间正房在当年的呼兰还是非常好的,当时五间正房里都铺了一些地板。我们现在看到这间正房里面有一幅对联,上联是“惜小女宣传革命粤南殁去”,上联是说可惜他的小女儿宣传革命,在南方已经死掉了,这说的就是萧红。下联是“幸长男抗战胜利苏北归来”,下联说的是萧红的弟弟张秀珂。这幅对联是谁写的?就是萧红的父亲张廷举写的,1947年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已经开到东北,并且已经解放了哈尔滨,包括黑龙江的大片土地,张廷举实际上非常害怕,因为他们家是很大的地主,他们家害怕这个事情以后写了这幅对联,意思是我的女儿是革命的,我的儿子也是革命的,我们这样一个革命的家庭不可能出现汉奸或者恶霸的情况。

萧红的小说具有像诗歌那样精美的语言,这得益于萧红早年跟着祖父背诵了大量唐诗宋词

问:萧红的作品里,祖父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章海宁:萧红的祖父是一个不会耕种、不会农业生产,也不会经商的人,他在这个家庭当中没有什么地位。张家几代人都是女人当家,萧红的奶奶在这个家里边有很高地位。萧红奶奶的娘家有一个哥哥,在当时黑龙江双城,是当地驻军清军的军官,所以他们家在萧红奶奶这一支很有实力。萧红爷爷是出生在地主家庭的一个普通男子,他本身性格也比较懦弱,在家里边没有什么地位。

萧红的祖父有一个爱好,他喜欢背诵唐诗、宋词这些东西,萧红童年的时候启蒙的教育是由萧红的祖父张维祯来完成的,张维祯每天早上醒来以后领着萧红一起背诗,就是在这铺炕上领着萧红背诗,我们在《呼兰河传》当中能看到很多萧红跟她祖父相互背诗时候的情景。比如他们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萧红非常喜欢背诵这首诗,她为什么喜欢背诵这首诗?萧红自己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她认为黄鹂是能吃的那个“黄水梨”,她觉得背这首诗的时候自己就馋了,口水要往下流。这就说明孩子们的那种童趣,她特别喜欢。萧红还喜欢背诵“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刘禹锡的诗歌,她为什么喜欢背人面桃花这样的诗歌呢?因为她认为桃花开了,后面就要结桃,桃结了她又可以去吃了。我们能看到儿童的心里,萧红小的时候背诗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萧红的祖父非常好,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孙女胡乱解释这些诗歌去呵斥或者打断她,萧红怎么去解释,她的祖父都面带微笑看着自己的孙女,这样的话萧红背诗的兴趣越来越大,萧红在童年的时候背诵了大量的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诗歌。

这也是萧红一生当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爱好,萧红一生特别喜欢诗歌。她在日本的时候,我们知道萧红有一段时间去日本,她在日本东京的时候给萧军写信,还要求萧军给她邮寄一本唐诗,因为她在日本看不到汉语书籍,她很寂寞,希望闲着的时候再翻一翻过去曾经背诵的诗或者没有背过的诗。萧军真的给她寄一本唐诗,她经常翻这些唐诗。另外我们看到萧红的作品当中,很多学者或者研究人员发现,萧红的语言特别美,就像诗一样,我们知道茅盾先生曾经评价过萧红的《呼兰河传》,其中有一点就提到,说萧红的文字就像诗歌一样精美。很多人发现萧红的文字确实精美,后人把它称作“诗化的小说”,就是说她的小说具有像诗歌那样精美的语言,这就是得益于萧红早年受到她的祖父带给她背诵唐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