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姚班毕业的我,放弃外企高薪工作回家乡当老师”

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 2020-08-08 10:07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募格学术”(ID:mugexueshu)、“量子位”(ID:QbitAI)

他是2009级清华姚班毕业生,清华硕士毕业后先后就职于摩根大通、谷歌,在谷歌工作两年后,他选择回乡任教,在家乡山西的一所二本院校——晋中学院成为一名青年教师,月薪3000多。

张昆玮,因为一则“征友帖”被关注:

知乎上“如何看待NOI金牌、清华姚班毕业张昆玮放弃Google工作,选择回到老家二本当人民教师?”的话题也引发网友热议:

但这次被热议,与“找对象”无关。

因为在这则朋友帮写的“征友帖”中,张昆玮受到关注的是其“出乎意料”的职业选择。

我们先来把图里的信息画下重点:

1. 清华姚班毕业生,据补充信息,还是NOI金牌得主

2. 放弃了Google 的工作

3. 选择回到自己家乡,在二本院校当老师,月薪资3k多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不清楚为什么大家会对此表示“出乎意料”的话,容我们来科普科普NOI金牌和清华姚班。

★NOI:

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的简称,是国内包括港澳在内的省级代表队最高水平的大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在计算机普及较好的城市组织进行比赛。

其宗旨在于,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计算机人才。

那么,能拿到NOI金牌选手的编程水平有多高?知乎上有人这么形容:

★ 清华姚班:

姚班是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

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是,火箭班中的尖子群。

有这样的经历,也就是实打实的“学霸”和“大神”,随便在顶级大厂拿个高薪的工作是很容易的,也正因为如此,张昆玮选择回到家乡二本任教不免走了人们正常认知外的一条路。

对此,张昆玮说,自己不愿在世俗成功的标准里随波逐流。他的校友同学则表示:学历应该是给一个人更多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束缚人生的枷锁。

谁说月亮和六便士之间,我们都必须弯腰捡六便士呢?学业有成的硕博选择一个普通工作,其实也是在打破大家对硕博就业的刻板印象。

认同普通就业观

打破硕博就业刻板标签

论社会上的大家对研究生的错误认识有多少?可能逢年过节大家会听到这句话:

“你都是硕士/博士了,挣的一定很多吧?”

挣的多与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学的专业和时代的发展,各个行业之间没法比较。

拿高校来说,一般来讲,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来说,大家都会认为,去高校任职是最好的选择。仿佛已经默认如果你没进高校或者名企,你就是对教育行业资源的浪费。

但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据国家最新数据,到了2020年,研究生招生数突破110万人。特别是近10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平均增幅达到6%,博士研究生增幅5.7%左右。

那怎么办?于是就有人大胆跳出这个“硕博就业定式”。他们选择了一些在我们看来有些普通的行业去就业。

比如,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选择从事房产中介。

有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双语硕士,选择从事家政行业。

有清北毕业的学生,选择去当中小学老师。有7年半的本硕连读的浙大学生看了个纪录片决定去做面包的。

每当这些新闻出现时,底下总会伴随着争议的声音“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学习也能干的职业学成之后再来干,太不值当了!”

可选择普通行业真的就是浪费吗?其实未必。

将所学知识回报给社会

从心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很多人会觉得,硕博学出来,选择一个不需要读研究生也能从事的行业,是一种浪费!

但其实未必,就拿放弃谷歌工作,选择回老家二本高校任职的这位张昆玮老师来说,曾有学生在知乎上这样评价该老师的课:

知乎用户:木心回答

令人感动的是最后一句话,学生不光从老师这学到了计算机的知识,更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风格。

所以这样的选择算“浪费资源”吗?他为无数没法接触到很好资源的学生,带来了一扇窗。无数的学生会因为他受益终身,影响更加深远。

其实,在张昆玮之前,也有一个清华计算机系毕业,两夺 IOI 金牌,一次 ACM 总决赛亚军的人胡伟栋,选择了去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信息学教师。

在当时,就有人疑惑他为什么不去国外名校读博或者任教,这不是浪费了他的计算机才华吗?

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一点也不算浪费,因为胡伟栋老师带出过 IOI 金牌得主、世界第二名、中国队第一名的徐明宽,带出了高二、高一甚至初三就拿到了清华的预录取通知书的学生。

这不是天赋的浪费,而是天赋的传承。

说到底,硕博们就一定要从事科研相关工作吗?张昆玮也提到“自己不喜欢科研,因此晋升无望,想过普通人的生活”。

因为不喜欢科研所以选择离开,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有网友说,这是令他敬佩的。

相信在未来,还会有很多像这样学业成绩优秀的硕士博士,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证明:未来应该掌控在自己手中,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敢于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比“别人看着合适”更重要。

一起加油吧

面对不平凡的时代, 2020届、2021届毕业生,如何学会思考、正确抉择,在最美的青春,在职业生涯开端做好个人规划,努力呈现最美好的风景呢?8月8日下午15点,全国青联大讲堂第22期,不见不散!

团团有话说 第96期

一张轻轻薄薄的录取通知书,承载着学子的辛勤与汗水,承载着父母的陪伴与付出,承载着师长的鼓励与教导,更承载着我们的对未来的希望与寄托。也许是欣喜,也许是欣慰,也许是不甘,也许是期待……拿到通知书时候的心情,有千千万万种。你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快来和团团说说吧~

编  辑丨贺雨妍(中建五局团委)

校  对丨陈 悦

校  审丨王 珊

值班编委丨景 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