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刘丁维 通讯员程波 孟梦
山河发难,洪魔嚣张。
7月18日晚,湖北省麻城市东北部普降特大暴雨,平均降雨量达150毫米,加之上游三河水库、碧绿河水库相继泄洪,导致举水河最大支流——阎家河水位暴涨2米以上,出现了1500立方米/秒的最大流量,为近十年之最。
现场:河堤像被撕开的布条
19日,清晨5点10分,值守的丁家寨村党支部书记丁杰和袁六能发现省道S206叶家垸大桥堤段出现坍塌。
“不好,有险情!”几乎是在同一时间,阎家河镇镇长邹功兵收到了通知险情的短信。
5分钟后,他从值守点赶到了塌方现场,“最开始坍塌仅有1米左右,然后河堤就像布被撕开了一样,一下子拉出一条大口子。”最后形成长近200米、高20余米的塌方带,最深处10米宽省道被淘空一半,总塌方量超过1万立方米。
19日抢修现场
汹涌咆哮的山洪,仍不断拍打着早已脆弱单薄的河堤,袁六能站在河堤上,能感觉到堤身的颤抖。
省道S206依河堤而建,一路之隔就是阎家河镇,险情继续扩大,将严重威胁下游万亩良田和12000余名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没有片刻的犹豫,邹功兵和丁杰在第一时间上报险情,组织村抢险突击队驰援及群众的转移工作。
19日抢修现场
抢险:固堤的沙石袋瞬间冲走
22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大水早已退去,但水毁的河堤满目疮痍,成吨的巨石倚在河堤边,仿佛就在提醒着人们,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刚过去不久。
麻城市湖泊和水利局副局长何进文是第一批到达现场的水利技术骨干,经专家会商,决定采取“投石固脚——沙包护坡——彩条布遮盖”三个步骤抢险除险。
“上游碧绿河必须关闸,以减轻下游压力,还要组织巨石,压住堤脚,抵挡水势冲击。”何进文现场建议。
修复之后的河堤
阎家河叶家垸河段和别处不一样,河床中间凸起一整块巨大的红山岩,导致水流至此后分流,直击两岸的河堤。一旦山洪暴发,叶家垸大桥两侧河堤更是首当其冲。
即便雨歇,水位降低,但河堤坍塌段的河水明显更湍急。人站在桥上,轰隆的水声也能盖过说话的音量。
因此,抵挡水势冲击、稳住坝体,是重中之重。随后,满载着石材的卡车,不断向阎家河聚集,从大堤一直排到镇区。
巨石形成新的护岸不断在堤脚延伸,激流无法靠近河堤。但险情还没有解除,水利人仍挺立再一线,“人工挖太慢也不安全,上机械打桩。”“木桩埋深不够,沙土起码要打3米以上才能起到阻滑效果……”
修复之后的河堤
20日早6点,省道S206叶家垸大桥堤段重大塌方段共灌装砂袋50000余个,铺盖彩条布1000平方米,抛投石料约8000余方,经过24小时的鏖战,险情基本排除,省道S206保住了,大堤转危为安。
修复之后的河堤
预警:1800名群众得以安全转移
在组织人员抢险的同时,阎家河镇委镇政府调集12辆校车紧急转移沿线群众。
邹功兵主要负责安置转移工作,最令他欣慰的是,受到险情威胁的罗家铺、阎家河、古城、石桥垸、凉亭等5个村,河堤沿线586户1800余名群众在两小时内全部安全转移到安置点,无一人伤亡。
当日凌晨3:14,阎家河镇上游三河口镇饶家畈测站超警戒雨量值提示短信发布到防汛值守人员手中,随后又有5条测点超警提醒;3:55阎家河镇首条超警戒雨量值提醒发布。
他认为,多亏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提醒,让防汛的工作人员加强了巡守,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也为乡镇工作人员提了醒,为及时做好人员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又被称为是山洪灾害防御的“最强大脑”。通过监测站点实时将降雨信息传输到山洪灾害预警平台,系统根据小时降雨量、流域面积、区域植被情况及地形坡度大小,动态分析山洪可能发生的区域,并及时发出预警,通知责任乡镇、村组现场核实雨情,做好防范准备。当降雨量达到临界点时,就及时发出预警,乡镇、村组立即组织转移群众。
麻城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防汛办主任何源介绍,随着基层预警系统升级,麻城市的山洪灾害监测站已有4个站点接入了卫星通道,断电断网也能在第一时间发送监测数据。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已建立起2427个雨量和水位监测站点,覆盖74个有山洪防范任务的县市。从6月8日入梅以来至7月22日,湖北省62个县共产生山洪预警2773次, 对外发布预警176次,工发送山洪预警及警示短信483318条,涉及防汛责任人186558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