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父母
黄河情
女儿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梁岩,知名水墨人物画家,1943年出生于河北井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文学艺术院荣誉院长,吉林省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5月中旬,细雨绵柔,穿过小区内一段曲径通幽小路,我来到梁岩的工作室。
顺应机缘,任其自然,梁岩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随缘居”。寻味君子寻味来,伴香雅士伴香去。今年77岁的他,仍然热情好客。谈起创作,梁岩说:“作为画家,要深入生活,进入城市以来,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农村,那里的人们吸引着我,我表现的对象是他们。”
翻开梁岩画册,一幅幅表现太行山区矿工、老农、山民形象的画作,映入眼帘。梁岩生于河北井陉太行山区,16岁开始当矿工,在井陉煤矿从事宣传工作。梁岩说:那段工作经历锻炼了我,画了很多广告、宣传画、壁画,接触水彩、油画、国画。“所以我在创作中国画时,很自然地吸收了西画特点,形成自己水墨人物画画风。”他介绍,在传统中国绘画基础上,借鉴西方素描,以造型传神,同时加强中国画的厚度和分量。
梁岩创作生涯中的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1973年创作的《申请入党》是其成名作;《阳光下》和《地下星》同是1984年调入湖北美术家协会担任专业画家时的亮相作品,《地下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阳光下》被评为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被列入“1979-1998”中国十年佳作,两幅作品同时收入《中国美术全集》。1994年《大地母亲》,给全国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2008年《衣食父母》,亮相“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这幅大尺寸作品也成为梁岩的代表作。2012年10月,由中国文化部、法国美术家协会等共同主办的梁岩个人画展,走进世界艺术殿堂卢浮宫,标志着梁岩作品走出国门,受到国际关注 。
梁岩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当过农民、矿工的特殊经历,使他走上以表现百姓生活为主的创作道路。沧桑厚重的崇高之美,在梁岩艺术风格中居于主导地位,他擅长描绘矿工、山里的庄稼汉、老农,他们饱经风霜、瘦骨嶙峋的脸上,道道皱纹、如凿如刻,他们平凡朴实、勤劳善良,历经岁月的磨难,始终保持着刚健、乐观、仁爱。已逝著名美学家刘纲纪先生曾说,“他画出了真实生活在底层的中国老百姓,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历史的深度,在中国画坛上,这是罕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评估。”著名画家周韶华评价梁岩作品说,那些刚健有力的线条,和带有泥土味的色彩,同饱经风霜的意蕴相对应。
作品《黄河魂》,是梁岩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而作,用肖像画表现厚重的历史题材是十分困难的。梁岩以形写神,一丝不苟地刻画人物脸上每一条皱纹,营造沧桑感、厚重感 ,画出特定主题人物的神韵;在背景上,采用肌理手法表现黄河,加强整个画面沉甸甸的分量感;人物佩带的大刀和红飘带,把人们带进那个久远但永远不会忘怀的年代。画面中,雕塑般的人物,不仅让观者感受到一种气势,而且感受到民族气节,是梁岩创作中表现沧桑厚重之美的典型作品。
艺术家的情感是丰富的,梁岩的作品中,不仅有刚健仁爱的阳刚之美,也有清新雅丽的柔和之美。在《爷孙图》《吹泡泡》《梦》《飞雪迎春到》《山里春秋》《春到深山》等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饱经风霜的老人和纯真可爱的孩童,出现在同一画面中。梁岩人物画,表现对象不同,艺术处理方法也不同,用笔用墨以人物特征来定夺。表现饱经风霜的老人,他往往用厚重的笔法加上墨的皴擦,体现出沧桑感;表现孩童、少女,则用充满水分的笔触恰如其分地把女性、孩童的肌肤、质感表现出来,显得柔和淡雅。这种鲜明的对比,显现出梁岩驾驭人物造型的能力,并作为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全国画坛独树一帜。梁岩曾多次赴西藏、新疆采风写生,创作了《藏族兄弟》《撒尼女孩》《高原雪》《摩梭女》《赶街的彝族妇女》等少数民族人物题材画作。
梁岩在创作中一直坚持写生,疫情稳定后,他就开始写生,最近还到阳逻、黄陂等地速写,并与当地学生交流。他说,前人启示我们,要认真地去临摹人物,严格地“师法自然”,写生能让笔墨技法不断有所创变,不断增强表现能力,从而达到写形入神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