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烟火气,也有诗和远方|恩施民宿与脱贫故事④

支点财经 2020-07-04 13:24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旅游消费持续升级,特色民宿日益受到市场热捧,逐渐成为休闲度假的“网红”。顺应旅游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恩施州把民宿产业作为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引爆点,民宿业发展迅速。目前,恩施州共发展特色民宿3000余家,直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发展一批民宿,改变一地面貌”的恩施扶贫经验。

2019年,恩施州全面总结民宿产业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作用和典型经验,选取州域内100家重点民宿进行深入剖析。即日起,支点财经联合恩施州文旅局,陆续推出一批特色民宿,讲述“民宿与脱贫的故事”。

这里,有烟火气,也有诗和远方|恩施民宿与脱贫故事①

这里,有烟火气,也有诗和远方|恩施民宿与脱贫故事②

这里,有烟火气,也有诗和远方|恩施民宿与脱贫故事③

山居夏舍:喝喝茶,吹吹风,看看远方

“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路修得越来越好,乡亲们都做起了乡村旅游的生意。”1989年出生的徐高勇,是土生土长的巴东县野三关镇人,几年前从部队退役后,他也决定回乡创业吃“旅游饭”。

作为巴东县“双核四区”旅游总体布局的核心之一,野三关镇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独特,生态良好,是北纬30°线上自江汉平原进入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个海拔制高点,更是一处纳凉休闲的天然氧吧。

徐高勇与两个战友一起,结合当地资源,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之后发现,如今的年轻人对乡村旅游的接受度很高。于是,“山居夏舍”民宿的想法在徐高勇脑子里酝酿成型。

在野三关镇谭家村的杉树湾安置区,徐高勇看中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屋,他决定将房屋重新改造装修,建成配套齐全的民宿。

山居夏舍目前有12间房,每间主题都不同,一楼大厅则主营农家乐。自2019年7月1日开业后,民宿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据统计,开业仅3个月,营业额就达7万多元。

徐高勇说,除了宜人的居住环境,更多游客是“冲着”野山关的名气而来。因此,徐高勇会为客人提供定制化的吃喝玩乐之旅。

比如,他会带着客人游牛云洞景区、赏森林花海、探三峡女人谷,还会带着他们在周边采摘园采摘小水果,体验农耕文化。

为了让更多游客享受生态红利,野三关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路面铺设、路灯安装、村庄清洁等,不断优化村居环境,“醉美野三关”的广告词越叫越响。

“源梦野三关,留美巴东城。”2019年8月11日,2019秘境巴东高山森林国际半程马拉松(以下简称“野马”)在野三关镇鸣锣开跑。一时间,3万多名游客涌入野三关一睹“野马”风采,当地2000余套客房被抢订一空,甚至一房难求。

“真想象不到我们还真成了‘东道主’,马拉松比赛前几天,我们的客房就全部订完了。”徐高勇刚开业不久的山居夏舍,也沾了“野马”的光,空闲的客房住了个满满当当。

巴东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在2018年还制定了“双核四区、一轴两带”的县域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和“一年打基础、二年上规模、三年创品牌”的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思路,这为“山居夏舍”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遇。

目前,山居夏舍已先后与武汉、恩施两地多家旅行社以及巴东民宿协会达成战略合作,力争未来3—5年,发展加盟店10家,把山居夏舍打造成巴东标杆民宿、全省精品民宿。

如今的山居夏舍,视野开阔,风景如画,背靠大山树林,前方云雾缭绕,土房古朴安静,“土”而不失典雅。美景与远方、时光与情怀、享受与自在,在此可以找寻到久违的归属感,尤其适合三两好友喝喝茶、吹吹风、发发呆、聊聊人生。

胜利大队:每道菜都有故事

脚踏巴东县、建始县、鹤峰县、五峰县四县交界的巴东县金果坪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是湘鄂西中央分局驻地之一和红色苏维埃政权湘鄂边苏区的中心区域之一,堪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摇篮。

贺龙曾率军9次转战于此。1928-1932年,贺龙有5次住在金果坪乡江家村,红三军军部、湘鄂西中央分局、枪炮局、政治部、保卫局等众多领导机构也随设于此。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有1000多名志士投身革命事业,有200余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追思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从2019年开始,金果坪乡利用美丽乡村项目打造“金果红路”,并以“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吃红军饭、听红军故事”等为主要体验形式,让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金果红路的终点,有一家名为“胜利大队”的民宿。在“胜利大队”,长期有一位身穿“红军服”的人,他就是江家村党支部副书记、村集体经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刘小明。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刘小明与村扶贫尖刀班、村“两委”干部一起,为当地扶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到金果坪,游客不仅可以穿上整齐划一的“红军衣”,重走三公里的“红军路”,还可以体验这家民宿的特色大餐——“红军饭”。

之所以说“红军饭”有特色,不仅仅是指盛饭菜的碗是特制的红军时代的土碗,更重要的是,菜名与众不同,比如“巴山飞渡”“军长抵棍”“五串铜钱”“梦回洪湖”……每一道菜都有一个故事。

“雪山草地”是为纪念红三军九次转战巴东,五次入住金果行军路上的艰辛;“巴山飞渡”是为纪念红三军从官渡口、西瀼口横渡长江,攻克巴东县城奔赴金果坪的历史;压轴菜“乘风破浪”更是别具匠心,一艘红船行于江中,一面红旗迎风招展,寓意新时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每一张菜单下面还有特别说明:“‘红军饭’是为缅怀革命先烈特制的红色菜单,以素为主,注重革命教育意义和红色文化内涵。出于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席间不能有加菜的要求。”

吃着一道道“红军菜”,听着一个个红军故事,一顿补充红色基因精神之钙的大餐让人回味无穷。

“胜利大队”的厨师、服务员都是贫困户,每月有3000元以上的工资。餐馆所用的食材,也大多是当地群众自己种的——这也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新路。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胜利大队”热闹非凡。这里举办的拔河比赛,是一场力量与协同的较量;打陀螺、滚铁环,则让你重温孩提时的欢乐;如果你愿意,还能过一把“苍天为帐、大地为床”的露营瘾。

随着来金果坪乡重走红军路的游客越来越多,原来闭塞的金果坪越来越热闹了。金果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卢宗旺表示,这条路是老百姓锻炼身体的健康路,是精准扶贫的产业路,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路,更是走向乡村振兴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