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端是“开端”“初”的意思。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已经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民俗专家说,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这是我们所了解的关于端午节的文化民俗。在传统节日“端午”来临之际,我们一边品尝温润适口的粽子,一边回味着关于“端午”的传说、故事,如果再翻阅几册关于端午节传统文化方面的读物,我们在端午节中,会体悟、感受到更多的传统与文化的内蕴,非常有意义。
《端午》:考证端午的起源
关于“端午”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比如有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说、古代越人新年说等等。那么,“端午”的起源到底是什么?由刘晓峰编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端午》,对此做了比较详尽的考证。
作为历史考证著作,对所考证的问题要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给予读者一定的历史知识,书中的考证内容应该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体现出一定的历史价值。作者在《端午》中认为:端午节真正的起源,最早应当是跟夏至节有关。古人认识到夏至这一自然现象,并围绕它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到春秋战国时代,阴阳五行思想流行。“五”被神圣化,“午”也和火相联起来,五月五日和午月午日分别和夏至的阴阳变化观念结合,这样形成了端午节的理论基础,并不断生长出丰富的节俗,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的传说,比如屈原传说、伍子胥传说、曹娥传说等等。
其中,屈原传说最为著名,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围绕夏至的阴阳变化,许多地方不断创造出各种节俗,以至最终演进形成今天以龙舟竞渡、铸器与采药、避毒与禳辟等活动为特征的端午节体系……
《话说端午》:从民俗中说端午
《话说端午》,也是一本对端午节起源考证的图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文化研究专家陈连山所著。作者在《话说端午》中介绍端午节的起源时认为,有关端午节的民间风俗,历史上的记载很多,虽然各地习俗不同,但归纳起来,大致包括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像等内容,其中饮雄黄酒、佩香袋、悬艾草、插菖蒲、挂钟馗像等,都与驱邪祛病、净化环境、养生保健有关……
《端午节》:触发古典情怀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节日,它首先激起的是我们的一些传统的意趣,古典的情怀。我们既可以感念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发思古之幽情,也可在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节日习俗中投射这种情感。
因此,我们可以选择阅读这本由张晓华主编谭绍兵编著、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端午节》。这本《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之一,书中选取了自唐以来的咏“端午”诗歌50首,其中包括“诗圣”杜甫描写“端午”的诗歌,即出自《全唐诗》的五言律诗《端午日赐衣》。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具有记史、叙事和抒情的审美功能,以典故、传说入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特征之一,诗歌中的思想和情感,在诵读传承中转化为历史情感的积淀。
《我们的端午》:书写难忘记忆
对于“端午”,几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珍存着美好的记忆,这种记忆,提醒我们,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不能脱离历史文化精神上的联系的。
由彭国梁和杨里昂所著、岳麓书社出版的《我们的端午》,就是这样一本以端午节为话题,书写关于“端午”难忘记忆的散文集。翻开这本散文集,其中有“儿时的端午节”“砖桥冲的端午节”“看龙舟”“菖蒲艾叶有传说”……这些内容,能唤起我们许多旧时过端午节的甜蜜回忆,更能让我们找到一些儿时的美好记忆。比如,作者以儿歌的形式写道:五月五,端午节,外婆叫我去做客。舅母叫我包粽子,舅舅叫我编竹船。竹船好,粽子多,粽子坐船飘过河。飘过河,干什么?把屈原爷爷救上河。大河里,船连船,外爷带我看龙船。龙船长,龙船多,比起赛来像穿梭。他拍手,你唱歌,我喊号子真快活……写得有情有味,情趣盎然,表现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如在目前,孩子的这种欢快歌咏,使我们浸润在洋溢的“端午”民俗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