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人的“第五元素”,你有没有?

三峡晚报 2020-06-17 09:25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朱延筠

日前,省体育局就全省2019年度体育强省意见落实情况、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等情况进行了通报,我市2019年举(承)办的大型赛事活动及品牌影响、参加国际国内赛事获奖牌数、体育产业发展等工作居于全省前列。这意味着随着越来越多的赛事、活动走进人们视野,体育越来越深入普通宜昌人的生活。体育,渐变为“衣、食、住、行”之后的“第五元素”,成为宜昌人重要的生活方式。

市民在宜昌体育场跑步锻炼身体。 全媒记者景卫东 摄

景区办赛,护漂员变身“运动员”

16日,天气晴好,兴山朝天吼迎来不少漂流游客,漂流筏在溪流中随波逐流,护漂员黄教序在岸边紧紧盯着河道,不时提醒游客:“手抓紧,坐稳!”

“从2012年起,朝天吼景区已举办了七届国际自然水域漂流大赛。”黄教序说,他不仅是护漂员,也是朝天吼漂流队的成员,参加过4届漂流大赛。“有游客时我们是护漂员,游客少时,我们就在景区里训练,为漂流大赛作准备。今年受疫情影响,比赛还没有定下来,但训练不能断。”

2019年6月,黄教序参加了中国宜昌自然水域国际极限漂流F1大奖赛。历时8天的中国宜昌自然水域国际极限漂流F1大奖赛,在历经秭归九畹溪、点军青龙峡、远安横鼎3个分站赛后,在朝天吼景区完美落幕。此赛事是与澳大利亚锦标赛、土耳其邀请赛、乌克兰世界杯赛齐名的获国际漂流联合会认可的2019年度世界漂流“四大顶级赛事”之一。

宜昌市龙舟暨漂流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0年以来,宜昌漂流实现从省级赛事到全国赛事再到国际赛事的三级跨越,吸引了上百个国家的数十万国际友人前来参赛、体验。并在龙舟和漂流成为宜昌体育名片的基础上,于2016年5月成立了宜昌龙舟暨漂流协会,将两种同为水上运动的项目有机结合,在全国首创龙舟漂流“新玩法”。

除漂流外,宜昌国际马拉松是近年宜昌体育赛事的一张新名片。今年5月12日,“2020宜昌马拉松线上跑”开跑,这是宜昌国际马拉松首次以“线上跑”的形式开展。“宜昌马拉松经过四年的沉淀和积累,已经赢得了世界田径路跑铜标赛事、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等诸多荣誉,今年受疫情影响,跑步爱好者们暂时不能聚在一起,但运动的热情和习惯不该被阻隔。”宜昌马拉松赛事组委会负责人陈玉增说,在此次“线上跑”活动中,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跑步爱好者的“线上打卡”。宜昌沿江大道、夷陵长江大桥、滨江公园、鸣凤山等景区都留下了活动的足迹。

根据省体育局通报,宜昌体育赛事活动逐步形成品牌。2019年,我市承办2019年WDSF世界体育舞蹈公开赛1项国际性体育赛事,2019年全国射击冠军赛、2019全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全国举重积分赛(第一站)等11项全国性赛事,12项省级赛事,主办212项市县级赛事。我市举办的中国高山滑雪三人接力赛、自然水域国际极限漂流F1大奖赛、宜昌国际马拉松、2019中国三峡超级越野赛等赛事,充分探索体育与旅游的融合途径,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为我市构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积累了经验。

音乐响起,广场重拾“烟火气”

夜幕降临,镇江阁下灯火璀璨,让宜昌夜色重拾“烟火气”的不仅有摊贩的吆喝,还有广场舞的音乐。

疫情期间,镇江阁曳舞团团长龚圣琼在家里“憋”了好几个月,4月底,疫情渐退后,她就又提着音箱在镇江阁广场上跳起了曳步舞。“现在学校没有全面开课,有的团员要在家带孩子,所以人不多,有时候五六个人,有时候十几个,但我们每天都跳。”龚圣琼说,像她这样趁着夜色在江边跳广场舞的人比比皆是,从滨江公园双亭广场到镇江阁,一路都可以看到广场舞队伍。

在宜昌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市民杨洁通过手机小程序预定了下午6时至8时的入场时段。杨洁说,自3月底体育场限制性开放后,他一周保持三次的场内锻炼。只需要在手机上免费预约,入场时出示“绿码”,接受体温检测就能进场锻炼。昨日下午6时,体育场内约有二十人,或跑步,或健走,或有老人带着小孙子玩耍,还有人带着瑜伽垫,跑步后做起了瑜伽。

在中南路斯巴达健身房,私人教练小李正在指导会员做平板支撑。自4月开馆以来,健身房虽然采取限制入场人数、跑步机“隔间”使用等限流措施,但依旧阻挡不了市民健身的热情,会员谢娟娟就每天下班后先到健身房健身再回家。“一下班就来,人多了跑步机都‘抢’不着。”谢娟娟说。

在宜昌,跑步、健身、跳舞等群众体育成为公众向往的生活方式。省体育局介绍,2019年,宜昌市全年投入资金325万元用于城区户外公共健身设施的新建、更换及维修。全市体育系统20家体育场馆、城区30所学校体育设施全部对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13个县市区“一场两馆”覆盖率和乡镇街道、村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城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全市健身人群达到常住人口的45%;成立市级单项体育协会36个、群众性健身站点和队伍总数达3200个。

争金夺银宜昌健儿很给力

另据省体育局通报,宜昌体育人才培养也是“金”“银”闪烁。

2019年,我市组队参加全国二青会,获得8金7银11铜的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宜昌籍运动员在参加国际比赛中获得16金7银6铜,金牌数和金银铜牌总数位列全省第一,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得34金33银37铜,位列全省第二名。目前,宜昌籍现役国家队队员9人、省优秀运动队队员6人,在全省占比分别为15%、14.6%。

宜昌市体育产业体量、企业数量、项目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95亿元,同比增长69.6%,人均体育消费2000元以上,体彩销售达10.26亿元。全市共拥有各类体育企业1164个。拥有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1个、优选体育项目4个,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景区、赛事)1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单位)6个、引导资金项目8个、特色体育运动休闲小镇1个。重点培育了湖北昭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百里荒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体育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宜昌国际马拉松、远安田野马拉松、高岚朝天吼国际漂流大赛等一系列全国知名赛事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