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黄师师 王怡人 通讯员廖宇智 张开元)14日上午,竹叶山立交涵洞机器轰鸣,水务人员罗远雄、罗维发正在紧急抽排。经历了一夜暴雨,这个昔日“著名”的渍水点没有渍水,车流通畅。
12日晚,在武汉入梅后的首场强降雨中,包括竹叶山立交涵洞在内的我市59处易渍水点防控得当,未出现明显渍水。
水务部门提供的相关图片显示,曾经的竹叶山涵洞逢暴雨必淹。之所以渍水频发,主要原因是这里地势低洼,黄孝河明渠排水能力不足。
黄孝河明渠扩建等系列工程措施推进过程中,水务部门采取了应对暴雨的措施——强降雨前,调度移动泵车、“龙吸水”提前值守;降雨期间,将渍水抽排至最近的管道或箱涵等。
14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竹叶山立交涵洞处,路面并无渍水,过往车辆通行有序。道路一侧设立的防汛值守点,停着一台一分钟可抽30立方米的“龙吸水”。
正在检查排水通道的罗远雄告诉记者,该值守点常年设立,除了日常巡查和定期疏通管道,只要下雨,工作人员都24小时在此值守。他和工友罗维发10日晚上就已经到位,到今天已经整整值守了三日四夜了,“吃喝都在路边解决,偶尔雨歇时轮流上车眯一会”。
罗维发说,10日晚,他们刚就位就将4根直径8厘米的管道铺往黄孝河方向,抽排车的管道则伸入箱涵内。只要下雨他们将两根管道联通,发动电机开始抽排,不给渍水一点机会。在江岸区排水站,还有4台“龙吸水”和若干排水队员随时待命,一旦雨势过大立即过来支援。
记者又相继走访竹叶山立交桥下、中一路涵洞等过去几处易渍水路段,均未见到渍水。
江岸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称,工作人员会随时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只要预警超过50毫米以上的降雨,都会有移动应急泵车守在易渍水点,随时抽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