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姐姐一起滞汉被善待,贵州00后女孩爱上这座城 :“以后,我也要来武汉上学工作”

长江日报 2020-06-06 09:06

滞留在汉外地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分拣蔬菜。

滞留在汉的贵州女孩喻秀成为志愿者,帮小区居民送外卖。

从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到4月8日解封,15114名生活困难的滞汉外地人员得到了妥善安置和照顾,一个个共度时艰的暖心故事,今日回望犹历历在目。

大疫面前有大爱。做好滞汉外地人员服务保障工作,不仅展现了武汉的大爱和城市温度,而且为严防疫情向外输出创造了良好条件。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在困难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果敢担当,奋勇前行。

24小时求助热线畅通救助通道

1月22日,来自孝感的沈月来汉置办年货,被滞留在了东西湖。“之前找了一家酒店住下来,以为最多个把星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身上带的钱不够了。”沈月拨打了12345市长专线,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武汉没有忘记他们这些外乡人,他们的衣食住行牵动着武汉人的心。第二天,东西湖区民政局找到她,安排她去医院做了检查,由医生出具诊断书后,当天住进了东西湖区滞留在汉外地人员集中安置点——东光时尚精品酒店,吃住都不用愁。

为全力做好滞汉外地人员各项救助服务工作,武汉市民政局畅通诉求渠道,求助热线不仅24小时应答,而且采取首问负责制,累计接处求助咨询诉求117843条,力争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月27日,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第19号通告,提出对因离汉通道管控滞留在武汉、生活存在困难的外地人员,由所在区政府及有关方面提供救助服务。

秦玉从天门到武汉同济医院治病。2月29日,秦玉出院。出院后的她有些迷茫——天门暂时无法回去,在武汉举目无亲,怎么办?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秦玉拨打了电话求助,后经民警与民政部门联系,将她送到硚口区滞汉外地人员集中安置点。

“只打了一个电话,他们就把我送去,真是好。”秦玉口中说的好,不仅是每天的一日三餐,更有工作人员的细心服务。隔离点每天都会有免费口罩发放,而且保证热水供应,还会每天测量体温。

一首打油诗再现武汉人贴心救助

疫情防控期间,市委市政府始终重视和关注滞汉外地人员服务保障工作,要求“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尽最大努力做好保障”,开展集中安置,保障基本生活。

武汉对陷入困境的外来人员主要采取了两种救助方式:一种是对因交通管控等原因暂时滞留的,在住宿、饮食等方面遭遇临时困难的,根据其生活需要,提供临时住宿、饮食等帮扶。第二种是对受疫情影响、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主要是采取发放现金补助的方式。

6月5日,已在广东东莞复工近2个月的孟天明给金兴社区总支书记张朝霞汇报近况:“工作已经正常,老婆状况还好,儿子已在当地上了托儿所……谢谢张书记挂念!”

疫情期间,孟天明开车时下错高速路口,他和怀孕的妻子、2岁的儿子滞留在江夏金水办事处金兴社区。1月27日,社区书记张朝霞听说孟的妻子怀有身孕,立即送去了口罩、面包、水果、饼干和牛奶等物资。

“妻子有身孕,五月有余,营养供给,办事处给;大米面条,锅碗瓢盆,鲜果蔬菜,服务到位;泡面零食,牛肉罐头,自热食品,应有尽有……”孟天明自己写的这首300多字的“打油诗”,生动再现了他们一家三口滞留在汉时的生活情景。

陈浩(化名)是湖北阳新县木港镇北山村人,春节前在家剁排骨时不小心把手指剁伤,1月19日晚转诊到汉治疗。1月29日,陈浩夫妻出院后滞留在汉口简易社区一所旅店,身上已经无钱支撑生活。得知这一情况后,简易社区工作人员立即上门核实情况,为其办理了临时救助,解决在汉生活问题。

据统计,疫情期间,武汉市累计为15114名生活困难的滞汉外地人员发放救助金近3800万元,还对近6000名滞汉外地人员实施了物资救助。

武汉护士跑十几家母婴店为麻城婴儿买来剃发器

据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滞留在汉外地人员服务保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内防扩散、外防输出”防控要求,武汉市对滞汉外地人员提供分类服务保障。住宿困难的人员,由所在区级政府进行集中安置;在武汉就业就学的人员,由所在单位、学校提供必要生活保障;对生活无着落、确有困难的人员,民政部门给予救助;对无经济收入且身体健康的人员,尽可能提供就业机会,并给予一定补贴等。

3月1日上午9时,汉阳区滞留在汉外地人员集中安置点正式运行。安置点由两层活动板房搭建而成,截至当晚7时,首批安置40人。疫情期间,武汉市共设置了69个这样的集中安置点,累计安置了居无定所的滞汉外地人员6020人,洪山区楚玉服务站还专门设置了武汉市唯一的妇幼孕婴安置点。

孙木英是妇幼孕婴安置点里的“妈妈护士”。来自麻城的肖娥带着刚满月的儿子到武汉就医,来到安置点后,她希望给孩子剃个满月头,以后健健康康不生病。孙木英跑了十几家母婴店,买来了婴儿剃发器,帮肖娥完成了心愿。

仙桃市的小伙颜顺也在这个安置点里。他带着老婆来汉待产,滞留在汉,举目无亲,他试着第一次拨打了武汉市长专线。没想到社区干部很快便与他们取得联系,在了解核实相关信息后,素不相识的干部们把他们全家带到这里。除免费提供食宿、医疗、建档等服务外,还免费提供月子餐、奶粉等特殊服务满足母婴需求。

颜顺说:“武汉市疫情期间在人员、物资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出台专门的政策,关心滞留在汉的外地人员,让人感受到江城大爱。”

汉阳安置点位于墨水湖北路和星火北路交会处,可安置1200人。每间房内放置两格高低床,床上用品齐备,还有独立空调和卫生间。

毛巾、牙膏、牙刷、卫生纸、热水瓶……每名安置人员都会领到一个装有这些生活物资的储物箱。27岁的湖南人杨先生说:“这里一日三餐有人配送。”大学生符文冰说:“很感谢武汉在这么艰难的时候,还把我们外乡人照顾得这么好。”他说,非常喜欢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希望有机会来武汉工作和发展。

3月10 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城建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相关人员前往洪山区、硚口区、黄陂区等集中安置点,慰问滞汉外地人员。

市、区人社部门还筛选合适岗位,深入集中安置点和社区推荐就业岗位。

沈月(化名)在安置点5公里外的农投惠万家生鲜超市仓库找到了工作。“包吃包住,还给我提供了一份临时工作,我非常知足。”沈月说。包括沈月在内,东光安置点共有7个人找到了临时工作,每天由专车接送,在农投集团旗下生鲜仓库分拣蔬菜、搬货运货。

“帮助不仅体现在免费吃住,让他们有份工作、能够自力更生,在心理上同样重要。”东西湖区农投集团工作人员说。在仓库工作了几天后,沈月自我感觉精神明显振奋了许多:“有一份工作感觉很好,不会担心给别人添麻烦。”

外地产妇喝上炖好的鸡汤

对滞汉外地人员,有爱心的武汉人也伸出了援助之手。

61岁的王江汉是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志愿者。2月29日一早,他到硚口区汉水桥街解放社区为老人们送爱心蔬菜时,发现社区里站着一个年轻陌生男子,一问才知道,男子姓叶,他带着妻子来汉待产,滞留在汉。小叶夫妻俩家境不好,医药费花去大半积蓄,实在没辙才找到社区求助。“你们要是不嫌弃,我还有个空房子,可以给你们先住着。”王江汉主动跟小叶说。

当天下午,王江汉带小叶夫妻住进自家空房子。想到小叶妻子刚生产完,王江汉回家拿来鸡蛋,又炖了碗鸡汤送去。

听说社区里住了外地产妇两口子,居民们送来了蔬菜和大米。小叶夫妻俩说:“没想到在异乡还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3月3日,小叶夫妻俩被送往硚口区集中安置点,临走前,王江汉上门帮他们收拾行李。“你们在武汉,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你们照顾好,以后有什么困难,也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29岁的许勇来自江苏无锡,“当时很担心,怕没有人管,吃住都没法解决。”许勇坦言。他入住青山区三弓路一家旅馆时的第二天,民警刘志斌就来询问生活情况,“不用担心,吃住上有问题都可以找我们。”刘志斌与旅馆老板协商收取一定费用,为他以及其他3名滞留在旅馆内的人提供一日三餐,老板立马答应。

3月3日傍晚,许勇和旅馆其他3名滞汉外地人员被转移到集中安置点。

贵州女孩在武汉当起了志愿者

疫情发生后,吴明峰、赵志强等8名结伴来汉创业的台胞滞留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全力一路民营科技工业园内。得知他们的境遇,武汉市、经开区台办第一时间组织协调、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生活诉求,并联系民政等部门进行帮扶。很快,台胞们被安顿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薛峰社区暂住。社区工作者上门嘘寒问暖、发放物资,让他们消除焦虑情绪。各方关爱不断,8名台胞深受感动,3月初,他们主动组建志愿服务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叔叔阿姨,请配合测一下体温。”截至5月6日,00后志愿者喻秀,在洪山区鸿桂苑东区门口值守已经70天。

春节前,喻秀陪2个姐姐一行三人,来汉买房找工作,顺便给孩子看病,因疫情滞留武汉,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三姐妹,就租住在洪山区鸿桂苑东区。

“社区嘘寒问暖,非常关心我们这些外来人员。”从2月27日开始,被社区人员的战疫精神所打动,三姐妹中最小的喻秀(20岁)主动提出要做志愿者。

“我姐姐在武汉读的大学,以后有条件,我也要来武汉上学、工作……”在老家一所职业学校读书的她说,70天,她和武汉人朝夕相处战疫,喜欢上了这座城市。

长江日报记者尹勤兵 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