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医疗器械集中委托贮存配送中心常温库整件库区,主要用于存放常温条件下储存的整件货物。三峡日报通讯员 范志强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田小春 通讯员 苏合明 周婷婷
编者按: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是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关键一招。今年,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管委会已形成一批新的改革创新成果。今日起,本报将以系列报道形式,围绕如何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深挖改革举措背后的故事,为打好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营造良好环境。
“抱团发展肯定比单打独斗更有力量!”5月25日,宜昌鹏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飞在谈及即将入驻宜昌自贸片区医疗器械集中委托贮存配送中心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跃跃欲试的杨飞算了这样一笔账:入驻配送中心后,就仓储租金、人员工资支出而言,公司每年至少可节约成本约50万元。
鹏达公司位于伍家岗区共同村科技创业园,占地1000余平方米,年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杨飞介绍,公司需要500平方米仓库,前期筹建、申报就耗费了很多时间和成本,每年仓库租金和改建、维护费用又要花销十余万元。
“近些年,租金和工资支出都在涨,经营成本随之增加。”杨飞直言压力很大。
类似情况在全市并不少。2019年,宜昌自贸片区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全市医疗器械批发企业进行了摸底和评估,全市共有相关企业260多家。这些企业中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仓储配套的负担较重,质量管理难以规范。
医疗器械企业多、小、散状况亟需改变,建立一个能够集中贮存配送,并能提供专业质量管理的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中心,成为企业共同呼声。
有呼必应。经过走访调研宜昌自贸片区规模以上企业,外出学习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成熟经验,在积极沟通和测算评估后,市市场监管局研究决定,在宜昌自贸片区选址先行试点,探索建立医疗器械集中委托贮存配送中心,由国药控股宜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筹建。
2019年底,配送中心在宜昌高新区(自贸片区)生物产业园建成。这一物流仓库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医疗器械专库4000平方米。新增托盘货位700个、拆零货位4000个、冷藏冷冻货位700个。
吸引企业的不仅是配送中心的“硬实力”,更在于其强大的“软实力”。
“国家、省、市对医疗器械有严格审查,问题小整改即可,问题大可能直接关门。”国药控股宜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盛跃华说,医疗器械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把关”,容不得半点疏忽。
盛跃华介绍,配送中心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专业的质量管理团队,所有被委托贮存的货物入库都须电子扫码,“进验存出送”全过程的质量信息可追溯,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实时跟踪监管,对质量风险进行及时控制,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保障。
“企业实现网络互连,真正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盛跃华说,所有入驻企业的产品信息由配送中心统一管理,可实现企业之间短缺产品的快速调拨,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供应和应急能力。
这一“共享仓库”将于6月正式启动招商,届时企业将享受更多自贸片区的政策红利。
“优势不仅在于降低企业负担和发展风险,提升监管部门工作效能。”宜昌自贸片区创新推进局负责人表示,这种“多企归一”“万品归一”的商业模式将提升宜昌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引导自贸片区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发展和规范发展,进而保障医疗机构产品使用安全,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