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百市集水果湖店,可自助扫码全追溯食品来源
市民在蔬菜水果区域采购
步梯走廊的涂鸦更具时尚气息
楚天都市报记者 詹钘 实习生 孔铭萱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辉
经过一个多月的改造,5月30日,武汉市迎来第一家3.0版菜市场——中百市集水果湖店。除了基础设施达标等硬杠杠外,软服务是其一大特点。它实现了自动售菜、网络订单式卖菜、主副食品包装化、肉类蔬菜二维码信息追溯,同时还设有共享厨房、平价菜专柜,增加了理发、洗衣等社区服务功能。
从4月到现在,武汉市拉开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的序幕已经有一个多月,各大市场改造得怎样了?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访了集贸市场改造现场。
3.0版升级软服务
有休息区和理发店
“哎哟,还有快剪服务,以后理发就方便了。”5月30日上午,在中百市集水果湖店一楼,不少市民看到这里增加了一些社区服务项目,啧啧称赞。
在一楼全球商品直销中心,玻璃墙干净明亮,进口商品在货架上摆放得整整齐齐,在里面选购的人还不少。玻璃墙外,长长的弧形走廊另一侧,是一个个被分隔开的小型档口,不仅有快餐店、早点店,还有理发店、洗衣房、美容护肤店等,从饮食到日常居家服务,非常齐全。
改造前,一楼并没有设置和提供这么全面的商品和服务。在《武汉市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的通知》里,这被称为“满足综合性社交文化购物升级需求”。
在店长严涛的引导下,记者走上步梯。步梯两边,涂鸦的墙壁洋溢着青春和现代的气息。“你看,这里是顾客休息区,提供充电宝、打印机等便民服务。”来到二楼,严涛告诉记者,休息区是为了让顾客不再急匆匆来去,逛累了,能有个地方歇歇脚。
二楼中心区域,水产、蔬菜、肉品、干货等分区明确,简约而有质感。设备升级后,生鲜品类还新增了海鲜,满足市民高端需求。墙边上,已经内嵌了食品溯源的机器,既可以通过扫描食品的二维码来查询原产地,也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进行追溯查询,确保食品安全。
起步都是2.0版
多家农贸市场对标上海升级
5月29日上午,下着小雨。武昌区大成路大成生鲜市场门口路段,摊贩集中在路边售卖生鲜商品,顾客接踵摩肩。走进市场,灯火通明。地面堆满了建筑材料,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软装施工,确保市场在7月1日开门营业。
“我们市场从2005年到现在经过了三次改造,这一次是最彻底的!”经营该市场的武汉鑫镜全生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恕生告诉记者,这次他们把60多年没动的老电路都给彻底扒了,全部换新。
作为武昌老城区的老市场,大成市场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现在服务周边至少5万居民。今年4月上旬,大成市场开启了改造工作。经多方调研,因为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市场管理方决定按照2.0版菜市场的标准(即对标上海示范标准化菜场)进行改造。
设计完成后,市场第一时间动工。原来封闭式略显压抑的吊顶,全部拆掉,拉开空间;老旧的油烟管道拆除再造;新增新风系统、抽排风系统,增加空气对流。按照2.0版标准要求,大成市场还专门开辟区域,新增一个农残检测室;拿出一个门面,放置垃圾处理器;并建立一个微型消防站。目前还未施工完毕,已投入资金200余万元。
在武昌区,宏祥路生鲜市场、鑫三飞生鲜市场、新河生鲜市场等市场的改造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相信不久后,它们会以全新的面貌跟市民见面。
从1.0到3.0版
武汉投2亿补贴农贸市场改造
早在4月5日,武汉市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指挥部下发了《武汉市农贸市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指导意见》。
据武昌区市场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意见》中,改造标准根据市场位置及服务对象,市场划分为1.0、2.0、3.0三级标准。其中1.0标准的软硬件及管理全面对标商务部标准;2.0标准对标上海市示范性标准化菜市场,在智慧化、公益性及个性化发展上有所突破;3.0标准对标上海市2019年智慧化菜市场,重点建立超市化运营管理、共享化和智能服务。
对1.0市场标准的要求,包括场地环境、设施设备、卫生状况等方面;2.0市场,主要新增了智慧化运营,即智慧化管理系统,包括农残检测、食品追溯等;同时要求引入电商平台;并含有基地直供产品,实现一些个性化景观配置等。而3.0市场从经营模式上完全转变,变为超市化经营。实行统一结算、统一标识;同时被要求设立收银区、自助结算区等;也鼓励市场与电商平台合作,运用无人机配送,引进地方名优产品等个性化发展;提供邻里服务,如时尚快剪、主题咖啡、邻里图书馆等场所,提供社交服务功能。
根据要求,武汉市所有纳入改造范围的市场必须达到2.0标准,并推动每个区有1至2个市场的改造达到3.0标准。
根据此前的官方消息,武汉市规划改造农贸市场425家。同时,该市拿出2亿元财政资金对各区实施以奖代补,提高农贸市场业主和社会资金投入改造的积极性。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在5月5日发布的相关数据,截至当天,武汉市已经有112个农贸市场营业。
■ 记者手记
求新求变 才能适应时代
新冠疫情,让很多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贸市场,同样受到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模式不断在改变。年轻人购物,基本从线下转到线上,对购物体验的要求也更高。他们宁愿到购物环境更好的超市去买价格相对高的菜品,也不愿去逛环境较差的农贸市场。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传统农贸市场早已颓势尽显。从生鲜市场来看,线上平台、社区团购抢占了一部分市场;另外还有一些小型的品牌生鲜店在社区扎根,同样分走了一杯羹;再加上一些本地大型商超在生鲜产品上对小区的渗透,让传统农贸市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总体来看,近年来,农贸市场不仅数量萎缩,收入也在减少。疫情,只不过加快了其萎缩的进程。
记者采访过程中,有农贸市场业主称,市场的客户主要都是中老年群体。而对于市场内落后的环境,不少经营户对改造的呼声也是非常高。
要想立足潮头,传统农贸市场只有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咬咬牙打怪升级,才能不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