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承枢用零件拼出的古诗画面
古朴的中式庭院,蓝瓦白墙小花窗,墙角梅花盛开,屋前小桥流水,诗人独坐庭前,颇具诗情画意。这不是一幅画,而是用乐高拼成的《咏梅图》,出自鲁巷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喻承枢之手。他以王安石的诗作《咏梅》为蓝本,拼出了这件栩栩如生的乐高作品。
两岁开始玩乐高,完成上百幅作品,今年7岁的喻承枢是个不折不扣的“乐高达人”。从汽车、飞机,到摩天轮、现代都市,几千个细小颗粒在他手中花样百出。妈妈张丽娟说,孩子从小对乐高情有独钟,玩起乐高一坐就是几小时。
最开始是照着图纸拼,熟练之后,喻承枢开始有了天马行空的构想。而他的父母也尽力满足孩子的爱好,在家中专门布置了一个区域,放着上万个零件,让他自由创作。
张丽娟说,孩子上小学后开始学古诗,古诗中呈现的画面感和美好意境,让平时就爱画画、爱想象的喻承枢特别触动,有了用乐高呈现古诗画面的想法。他拼的第一个作品是《望庐山瀑布》。在尝试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零件后,他最终用了近2000颗蓝色透明颗粒,摞成高低不一的“水柱”,安插在窄窄的“山体”间,形成立体瀑布的效果。
拼乐高需要时间,因疫情宅在家的这几个月,喻承枢有了难得的闲暇,终于能细细打磨每件作品。3个多月里,他共拼了王安石的《咏梅》、杜牧的《清明》、王维的《竹里馆》和《画》、李白的《望天门山》等5个作品。
要完成一件作品,第一步是读诗,理解整首诗的画面和意境,进行初步构图。随后,他要从海量零件中选出符合特定颜色和形状的进行组装,如何用固定的零件表现出诗意,需要动不少脑筋。
在拼《望天门山》时,喻承枢很快就将山体和水流拼好了,但天门山总缺少陡峭的感觉。喻承枢又和妈妈一起细细读诗,想象一片孤帆映着太阳从两岸青山中驶来的画面,将两边山体距离拉近,形成“夹缝”的感觉,才有了天门山的壮观之感。
“每个作品都是这样打磨出来,遇到难题要花好几天去解决。但他会想很多办法,不轻易放弃,无形中锻炼了爱动脑筋、敢于直面问题的品质,对诗句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张丽娟说。
“拼古诗让我很快乐,体会到了很多不一样的美。”喻承枢说,他的目标是拼够20首诗,拍成图片出一本乐高唐诗画册,成为自己的独创作品集。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