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王成龙 李源 吴纯新 通讯员 宋亮 张宾
连日来,武汉市不断加大鲜鱼供应力度,让越来越多市民尝到了“阔别”已久的新鲜鱼肉、鱼汤。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该市多个城区发现,各养殖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正采取氧罐运输、直达社区等方式,缩短运输时长,确保质量安全,让市民吃到的鱼越来越鲜。
洪山区
百吨活鱼先发困难群体
3月18日下午6点,洪山区青菱街的困难群众都领到了从咸宁市运来的活鱼。
“我们向洪山区调配了100吨活鱼,分两天配送到全区10个街乡。”咸宁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调配的活鱼品种主要为花鲢,由政府出资向渔民购买。3月17日早上7点开始装车,下午2点抵达武汉,当天晚上就开始分发,一直持续到18日,各环节严密衔接。
“这批鱼没有投喂饲料,吃的都是水草,个头大、肉质好,平均一条4斤多重。”咸宁市赤壁松柏湖水库的水产养殖户陈恒青,是此次参与供应活鱼的水产养殖户之一,他希望能为武汉抗疫出一份力。3月17日下午,10辆满载着活鱼的运输车,驶入青郑高速武昌收费站。记者发现,每辆车上都有专业的增氧设备。
为了做好100吨活鱼的接收分发工作,洪山区明确专人负责,拟定分配方案,确保有序、及时地将鲜鱼送到辖区居民手中,“先从社区困难群体开始发放,争取实现全覆盖”。
取货、分装、核对、分发……3月17日,洪山区珞南街珞桂社区志愿者一直忙活到了晚上9点,活鱼首先送到了低保户、残疾居民、孕产妇、一线医护人员家属以及高龄或空巢老人的家中,“剩下的进行再次分发,每发一份,都有明细存档备查。”
青山区
“阔别”经月吃上活鱼
3月16日10点半,青山区钢都花园管委会122社区门前,一台水产运输车正向彩条布和水马搭建而成的简易鱼池内卸货。1000多条鳙鱼从车上安装的阀门鱼贯而出,落入鱼池内。鱼池里站着3位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把鱼扔进早已准备好的水桶中。鱼池外的社区工作人员,麻利地把一桶桶鲜鱼放在电动三轮车货仓里,驶往各个楼栋。楼栋门口,爱心志愿者已等候多时,他们负责把鱼送至每家每户。当天,122社区共向居民发放1047条鳙鱼,全过程仅用2个多小时。
袁勤敏今年71岁,是122社区居民。自2月11日武汉市所有小区实施封闭管理以来,她家就没有吃过活鱼了。“武汉人的餐桌离不开鱼,1个多月没吃,多少还是有点欠。”袁勤敏说,总书记考察武汉时提出多为武汉市民供应活鱼,“这还没几天,免费的活鱼就送到了家里,效率超乎想象”。
袁勤敏的母亲杨太贞家住青山区八大家花园社区,听说女儿家发了鱼,她给社区打电话询问是否也有发鱼计划。社区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回复她:“区里和街道已经作了安排,您再等两天,就能吃到活鱼了。”
江夏区
活鱼2小时送到家
“这个好,干净又新鲜。”3月16日上午,江夏区江夏大道新华联青年城小区居民拿到充氧气、带水包装的草鱼,纷纷点赞。首批600份氧气包装的活鱼按时配送至居民家中,食用品质更佳。
几公里外,汤逊湖养殖场工人们正忙着捕捞装箱。整筐的花鲢、草鱼和鳊鱼,吊装到氧气罐车上,鲜鱼从出水到市民家中,仅需2个小时。
“半个小时拉到白沙洲市场。”武汉军威劲旅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勇说,通过社区团购,鲜鱼迅速配发至城区各小区,根据居民订单需求,有些鱼要分拣、逐条装袋打包。花鲢俗称“胖头鱼”,个体重量5斤至7斤,价格40元左右,“高峰时,5台车一起运输,每天接近6吨。”他说。
疫情发生以来,汤逊湖养殖场累计向武汉市民供给750吨鲜鱼,库存500余吨,接下来,该养殖场每天可供应鲜鱼5万斤到10万斤。“可以向其他渔场调配更多品种,提高产量。”梁子湖水产集团总经理杨少明说,想方设法保障鲜鱼供应持续不断。
为解决社区封控后市民对鲜活水产品的需求,江夏区先后启动汤逊湖养殖场、中间湖养殖场两个大型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场和20多个养殖大户捕捞水产品上市。目前,该区累计供应水产品1538吨,力争每天为武汉城区配送鲜鱼80吨以上。
蔡甸区
专车送社区日供5万斤
“现在装的是10斤套餐鱼,鳊鱼、草鱼,还有鲫鱼。”3月16日下午3时许,又是武汉得民特种养殖场最忙碌的时候,养殖场负责人徐麒麟说,需装袋60份,天黑前送到汉阳区居民手中。
得民特种养殖场位于蔡甸区张湾街白湖农业示范园,每天忙着打捞“团购鱼”,发往城区各社区。捕鱼、订单分类打包、配送需当天完成,保证居民买到手的是活鱼。徐麒麟介绍,目前,社区团购量明显增多,除了之前的10斤“四大家鱼”团购套餐外,根据居民个性化需求,推出了六斤的鱼回鱼套餐和七斤的黄颡鱼套餐,每份价格均为100元。
“现在日配送量1万斤,订单量很多,配送不过来。”徐麒麟说,养殖基地差不多两天捕捞一次,每天从早到晚就是装鱼、送鱼,鲜鱼储量约100万斤,可持续配送一个月到两个月。因离中心城区较远,为保证鱼的新鲜,徐麒麟改变之前大货车配送方式,全部选用速度较快的小车运输,配备4辆运输车,每辆车点对点服务一个社区,增加配送次数,以最快时间送达指定社区。
目前,蔡甸区共组织供应鱼类水产品的企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共20余家,鲜鱼日供应量可达5万斤。
东西湖区
“四级联检”保质量安全
3月18日一大早,东西湖区柏泉街宜欣特种养殖合作社的一处养殖池边,柏泉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站长童世顺拿着捞鱼网,往水里一捞,随机捕获了约3公斤的鲫鱼。他一手持网,一手熟练地抽出一只密封塑料袋,将鲫鱼装入袋中。经企业人员确认无误后,质检工作人员现场对塑料袋进行封条,马不停蹄地赶回监管站实验室。
在实验室,质检人员先剔除鱼骨,再处理鱼皮和内脏,仅留下鱼的肉质,并将样品分为2份,分别装袋、密封并低温保存。其中,一份样品送往武汉市农产品检测中心进行定量检测,另一份在实验室留存。一同送去的还有四大家鱼、黄颡鱼、大白刁、鲫鱼、鲈鱼、鳊鱼、鳜鱼等十几种大宗水产品的抽检样品。在武汉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将检测这些水产品是否存在有关部门规定的相关违禁药物。
东西湖区农业农村局介绍,自2月上旬该区部分企业、合作社启动鲜鱼供应后,该局就严格执行“业主自检、街道全检、区级常检、市级抽检”的“四级联动检测体系”。截至目前,全区17家保供水产养殖企业、合作社的各类水产品已实现检测全覆盖,合格率达100%,“疫情期间确保食品质量检测标准不降、要求不减,未受到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