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打来电话,他说领导安排了工作;妻子打来电话,他说疫情防控工作时刻在一线;儿子打来电话,他说爸爸不能拖后腿……
连续十几天吃住在车上,既不回家,也不去单位的周伯清,每天向家人“撒谎”。
原来,疫情发生以来,襄州区黄龙镇政府机关网格员周伯清瞒着家人,主动承担起护送发热病人到区指定医院检查的工作。逆行的他,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善意的谎言。
忙得吃不上饭,他说工作餐很香
“爸爸,你在干嘛?中午吃饭了没有,吃的什么呀?”
“爸爸在执勤,饭早吃过啦,今天的工作餐可香了……”
2月17日下午,刚运送完病人,从襄州区人民医院返回的周伯清,趁着泡泡面的空隙,给儿子回了个电话,笑呵呵地跟儿子描述着工作的“乐趣”。
“喂,小周吧?你马上到医院来,有个发热病人你帮忙送到区人民医院去。”
“好,马上到。”忽然,黄龙镇卫生院副院长李锐的电话打进来,周伯清连忙挂掉儿子的电话。
放下手中刚泡好的面,他立即开车赶往黄龙镇卫生院,将一个发热病人急速送向区人民医院。
顾不上吃饭,是周伯清工作的常态,他口中“很香”的工作餐,对他来说,其实是奢望。
“喂,俊俊,食堂估计快关门了,麻烦你帮我到食堂打点儿饭,放到办公室门外的空调主机上。我还要送个病人到区里,回来晚,谢谢了。”2月18日下午六点半,同为志愿者的红光村干部柏俊接到周伯清的电话。
“他每天上午9点多,从黄龙镇卫生院出发,下午3点多才能回镇上。稍微吃点东西,就又会根据需要来回跑,直到深夜才能返回。”柏俊说,这么多天来,周伯清从没赶上过饭点。
工作风险高,他说不怕
周伯清的父亲于2018年因病去世,母亲体弱多病,妻子因疫情防控在家,儿子正在读初中。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之初,他就报名当志愿者,忙于防控物资采购、给各村配送物资、为困难户分发物资……当听说镇上在招募护送发热病人的志愿者和车辆时,他再次主动请战。
“我抵抗力强。”没跟家里人商量,周伯清站了出来。
“你别着急,如果我被隔离了,你再去也不迟。”柏俊提出要跟他一起时。周伯清拒绝了,独自走上“新岗位”。
2月15日晚,周伯清得知镇上的护士小秦因接触过确诊病人,刚好又赶上发烧,十分恐慌。周伯清便连夜将其送往区人民医院检查。确定为普通感冒后,他们于凌晨两点返回镇上。
2月16日,潘明村一位70多岁留守老人出现发热症状,周伯清接上老人,连夜送去医院。老人腿脚不便,周伯清租了一辆轮椅,推着老人找医生、拍CT。检查无碍后,又把他送回潘明村,此时又是深夜。
除了做好“摆渡”,工作外,及时向镇上汇报也是周伯清的工作之一。每次检查完毕,周伯清都会第一时间把检查结果传给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和镇卫生院,接着再为检查出来的人员全身消毒、更换新口罩,安全带回。
满负荷工作的他,在和家人的通话中,却总说,“工作不累,就是防控点不能离人,不能回家。”“今天去贫困户家里送了一下菜而已,工作不方便看手机。”“大家都在坚守,我不能当逃兵……”
吃住在车里,他说“舒服”
自承当起“摆渡哥”, 周伯清每天便吃住在车上,既不回家也不回单位,生怕影响了家人和同事。
2月17日上午,周伯清从黄龙镇送一名46岁发热患者。下午2点多,该病人被诊断为疑似病例,在襄州区医院被隔离。
本就不敢回家的周伯清,直接把车停在单位门口路边,连同事都不敢见。
“我不敢回家,不敢接家里视频,也不敢跟你们在一起。我家里人要是问我在干嘛,你们就说我忙着在。要是问我住哪儿,就说我们单位统一安排了宾馆,住得很舒服。千万别告诉他们,我在运送发热病人。”多日没回家的周伯清,怕家人起疑心,向单位领导、同事以及朋友们一一交待。
交待完毕,他默默放下车子座椅,住起了他所谓的“舒适宾馆”。
“我就是开开车,送送病人,与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相比,我做的都是小事。”2月24日,记者电话联系周伯清,他的语气平和、语言朴素。
来源:全媒体记者王世翠 通讯员杨 涛 朱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