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地域文学研究的学术力作——简论张治国先生《新世纪襄阳知名作家专题研究》

荆楚网 2020-02-23 16:18

董中锋

张治国先生任教于湖北文理学院,兼任湖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襄阳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他对襄阳的文学事业十分热忱,对此,笔者有切身感受:2017年,在他的极力争取下,湖北省散文学会在襄阳成功举办了“襄阳散文论坛”,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同时,在襄阳文学研究方面,他也十分用功,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两部专著,成果颇为丰硕。《新世纪襄阳知名作家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以下简称“《专题研究》”),是他的第三部专著,也是一部特点鲜明的地域文学研究的学术力作。

《专题研究》的特点之一,是观照对象的趋同性与差异化。著作选择了十位作家作为评述对象,就书名所宣示的“知名作家”而言,大多符合学术界所依据的认定标准,即作家获得了较高级别的文学大奖,如小说家李叔德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与湖北省“屈原文艺奖”,赵丽获得过“湖北文学奖”,王建琳获得过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散文家席星荃、谢伦两位,则先后获得过全国散文最高奖“冰心散文奖”,这反映了与学界认定标准的趋同性。该著中也有几位作家,并未获得官方的奖项,但他们却在某一体裁文学圈颇有知名度,或在网络上颇具影响力,前者如小小说作家胡金洲,后者如诗人汪光房,这又体现出与习常标准的差异化,而这种差异化,恰恰反映出论者在评述对象选择上的独到学术眼光,正如洪子诚先生在所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所述:“对于具体的文学现象的选择与处理,表现了编写者的文学史观和无法回避的价值评析尺度”(该书第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应该说,论者在评析对象选择上所秉持的价值评析尺度是令人信服的。

《专题研究》的特点之二,是具有断代文学史之“史”的时代感与深刻性。该著重点,是对新世纪十位襄阳知名作家创作的评析,但这种评析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将之视为文学现象,“放回”到新世纪这个“历史情境”中去审察,将之置于襄阳当代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宏大坐标系中予以考察,以揭示这些作家作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引领健康社会审美风尚及正确社会精神导向等方面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并借以彰显新世纪襄阳文学的独特风貌与巨大成就,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也进一步增加了受众“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专题研究》的特点之三,是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学术立场公允。论者注重评述对象的差异性,努力挖掘各自的个性特征。如对赵丽中短篇小说,重在论述其对小说修辞技巧的成功运用,对王建琳的长篇小说,重在论述其在乡土题材上的开拓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对谢伦散文,重在论述其乡愁主题和诗美风格,等等。在研究方法上,熟练运用了诸如社会历史批评、语言批评、比较研究、文本细读等多种方法,充分显示了论者的学术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提炼出人之未言的卓见,彰显学术创新性。论者在对作家创作进行评论时,不是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而是从文本实际出发,以学理为标准,作出审美评价,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体现了臧否兼顾、公允持正的学术原则。

襄阳文学属地域文学。地域文学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风貌,因而,对地域文学的学术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学术意义。然而,毋庸讳言,地域文学研究目前还存在着课题立项难、成果发表难、研究者缺乏积极性等诸多现实困境。作为文学研究者,治国先生对此自然十分清楚,但他依然在襄阳文学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奋力前行。这种拓荒与坚守的精神,令人敬佩。衷心祝愿他在充满希望的当代襄阳文学学术园地,收获更多优秀成果,为其家乡襄阳的文学事业做出新贡献。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湖北省散文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