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舱“天和”与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运抵发射场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即将启幕

楚天都市报 2020-01-22 08:11

2018年珠海航展,航天科技集团展示的空间站核心舱

新一代载人飞船缩比返回舱

据新华社、央视报道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即将拉开序幕。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空间站核心舱初样产品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昨日已先后安全运抵文昌航天发射场,将分别参加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场合练及首飞任务。同时,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出厂评审。

那么,我国空间站和新一代载人飞船有哪些新特点?为什么要合练呢?

空间站核心舱

宽敞舒适有WiFi  是控制中枢“太空之家”

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共3个主要舱段构成。其中,“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直径4.2米,重约22吨,是未来空间站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的生活起居要在这里进行,并将在此开展一定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核心舱由节点舱、小柱段、大柱段、资源舱以及后端通道组成。后端通道可供航天员出入货运飞船。

除了最末端的货运通道用来对接飞船外,最前端的球形节点舱还有4个对接机构:前面和底部的用来对接载人飞船,旁边两个则对接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同时,顶部还有一个出舱口,供航天员开展出舱活动。

也就是说,无论是货运飞船还是载人飞船,未来都需要停靠在核心舱上,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

为了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能够更加舒适,核心舱在设计上较过去有了很大的突破。核心舱上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大约50立方米,未来加上两个实验舱后,整体能够达到110立方米。此外,空间站还为每个航天员配置了一台平板电脑,除了可以连接舱内设备进行工作和监测外,还可以连WiFi上网。

中国空间站

15年寿命3人常驻 半年轮换科学实验条件好

据了解,我国空间站任务寿命将达到15年左右,可供3名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半年一轮换,可供6人短期驻留10天左右,以便交接班。

空间站长期在轨稳定运行、航天员长期驻留,对我国航天器的研制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前,我国航天员在轨飞行的最高纪录是33天,那时,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可以由航天器直接从地面搬到太空中。而想让航天员实现更久的在轨停留,就要使用“再生式生命保障”等技术,来保障物资供应。部分技术已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进行了初步的验证。

除了保证航天员的长期驻留外,空间站本身的在轨寿命,也需要技术手段保障。在提高产品寿命的同时,设计师们还攻克了一系列难关,使空间站60%至70%的设备都可以维修,并为航天员开展维修工作提供了便利。

这一系列突破将大大提升空间站的空间科学研究能力。从航天医学、航天生物学,到微重力流体物理学,10多个方向的科学研究已安排好了。舱外还设了暴露平台和大型载荷挂点,支持开展暴露实验。

新载人飞船

能载货能载人 将实现可重复使用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同时兼顾近地轨道任务和更远的深空探测。深空探测任务返回地球的速度更快,对飞船的结构和防热性能会带来更大的考验。

过去,神舟飞船一次可以运载3名航天员。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目标,则是6名航天员。同时,新一代载人飞船还可以运货。比如3名航天员乘坐的时候,就可以搭载约500公斤的货物。

我国此前的天舟货运飞船虽然拥有很大的上行运输能力,但不具备将货物从空间站带回地球的能力。可若想在空间站上开展微生物实验的样本,或在太空制造的产品,需要带回地面上做更好的研究,新一代载人飞船的“带货”回地球能力就派上大用场了。

据了解,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团队将力争实现返回舱可重复使用10次,逐步降低成本。

为啥合练

需要3个月时间 用来提前排除问题

发射合练,即完全按照正式发射任务进行模拟演练,但不会执行最终的点火指令。通过合练,可以全面验证空间站核心舱与运载火箭、发射场之间的配合,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据悉,本次合练任务预计需要3个月左右,将验证空间站系统各舱段在发射场的工作项目以及测试发射的流程,为正式发射任务提前做好准备,奠定基础。

而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试验船将直接进入正式发射前的准备阶段,首次飞行试验不会载人。由于空间站和新飞船均会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新飞船的发射还将是长五B的首飞任务,因此,此次空间站核心舱的合练还将提前验证火箭的发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