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记者郑一鸣 通讯员熊海、尹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腹地,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湖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从恩施州市区出发,沿崇山峻岭间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4个小时,就进入了巴东县,一座长江边的山城,也是该州的深度贫困县。巴东县水布垭镇柳家村位于清江以南,相距水布垭集镇18公里,海拔1200米以上,是典型的高寒之地。这里山峦叠嶂,村民出行难、吃水难,加之产业单一,是当地出了名的特困村。2015年,通过精准识别,全村400余户人家,仅贫困户就有157户。截至2020年1月7日,全村仅有3户6人尚未脱贫。
短短几年时间,在多任第一书记的接力奋进下,柳家村的贫困户越来越少。2019年,中国石化销售湖北恩施石油分公司成为该村的精准扶贫牵头责任单位,春节临近,柳家村的两任第一书记约定,一起走进乡亲们家里,看看年货准备的怎么样?还有哪些困难?
1月8日,风雪交加,记者跟着扶贫干部走村进户,走进他们和老百姓的故事。
杨大阶和卢学东在刚送来的新路灯边商讨。记者郑一鸣 摄
大山里的路灯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55岁的杨大阶是中国石化销售湖北恩施石油分公司一名扶贫干部,曾是湖北恩施巴东县水布垭镇柳家村第一书记,因工作劳累导致糖尿病持续加重,医生要他立即停止工作,入院治疗。单位获悉后,安排卢学东来接替,可杨大阶心里一直没忘记,自己临别前答应村民的,一定会把村委会路灯修好。
“村委会门口的文体广场上,5盏太阳能路灯坏了4盏,马上春节在外打工的乡亲们都要回家过年,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这是村支部书记向定军不久前提出的请求,杨大阶一口应承。回到恩施住院期间,他积极向公司汇报,很快收到公司党委的答复,“路灯代表着光明和希望,咱们得帮帮乡亲们。”
路灯配件前两天到货了,杨大阶说,那时我再去一趟柳家村,给乡亲们把路灯送去,也把新书记给大家介绍一下。终于到了村口,许多老百姓闻讯围上来,“大阶书记,您身体怎么样了?”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乡亲们,虽然我不是第一书记了,但我们对大家的承诺一定会做到,也一定会带着大家,打赢扶贫攻坚战。”杨大阶说。
虽然雨雪交加,但路灯施工紧锣密鼓进行,天色渐暗,崭新的路灯亮了起来。
杨大阶和卢学东带着慰问品送到马先红手上。记者郑一鸣 摄
风雪中叮嘱交过接力棒
杨大阶因病回恩施治疗后,公司选派46岁的卢学东接任柳家村第一书记。
“学东,田祚东是村子里的‘名人’,他有4个女儿,其中三个是三胞胎女儿,抚养4个孩子,加上赡养老人,家里经济压力很大,这家你要重点关注。”杨大阶拉着卢学东走进村民田祚东的家。
40多岁的田祚东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在武汉白沙洲的冷库当搬运工,每月4000元左右收入。妻子马先红有胰腺炎,常年用药,无法干重体力活,扶贫尖刀班把她请到村委会食堂帮厨,每月也能挣2000多元。他家的老房子还是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相隔不远的一栋两层楼,就是他的新房子。“做房子有2万多元的补贴,现在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田祚东拉着杨大阶和卢学东的手进屋。“今年的猪肉价格高,家里刚杀了三头年猪,卖猪的钱能过个好年。”田祚东指着房梁上挂满的腊肉说。
“现在,我妻子在家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我寄回来3万多元,一家的开支够了。”田祚东说,孩子们一个读高中,三个读小学,虽然条件艰苦,但都越来越懂事。杨大阶和卢学东拿出崭新的书包和文具,交到马先红的手上:“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们。”熊熊燃烧的火塘旁,田祚东一家人和两位书记围坐在一起,言语中充满了欢乐和希望。
像田祚东一家这样,柳家村许多家庭正在发生变化,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年关越来越近,柳家村开始杀年猪,年的氛围愈发浓郁。
郑玉洲80多岁的父母站在新房前,露出了笑容。记者郑一鸣 摄
对簿公堂的邻居成了“亲兄弟”
在农村,远亲不如近邻。
郑玉洲和陈永军是邻居,为了不到宅基地,两家人一度打起了官司。10多年来,虽然一墙之隔,却形同陌路。2019年7月,村里启动危房改造,涉及到宅基地的划分。两家的矛盾再一次激发。
杨大阶走访了解后,村里许多干部都劝他别惹这个麻烦,多年来都无法解决。但是杨大阶和向定军下定决心要解决难题,“老百姓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
杨大阶分别走访,了解双方的矛盾纠纷,从一团乱麻中找出了“线头”,一边一边地做思想工作。郑玉洲想通了,可郑玉洲的爱人却不同意了。三个多月,杨大阶跑了近20趟,一次次希望却一次次失望。矛盾在不断纠结中反复,两家人都不愿意松口,杨大阶为此头疼不已。“我通过换位思考,到底怎么解决这一矛盾,针对历史遗留问题,两家人的纠结不能继续。”杨大阶反复地对双方做思想工作。
再次见到杨大阶,郑玉洲和陈永军两人拉着杨大阶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记者郑一鸣 摄
双方看着杨大阶和向定军为他们的事情跑前跑后,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双方决定各退一步。
元旦前,郑玉洲家杀年猪,陈永军听见了动静,早早的就来帮忙。帮忙赶猪,烧热水,刮毛……两家人一起忙着笑着。
“我们现在真的很感激帮扶干部,让我们两家人春节前住上了楼房。”陈永军说,10多年的结解开了,我们现在就是亲兄弟一样,哪家有事都互相帮助。
听说杨大阶回村探访,村民喊着热泪送来锦旗。记者郑一鸣 摄
期盼多年的自来水进了屋
柳家村缺水,410户人家的生产生活用水一直是一大难题。扶贫工作队就同村民一道,钻进大山深处寻找水源,聘请水利专家制订引水蓄水方案。
柳家村地处高山,村民祖祖辈辈吃的是“天河水”,靠修建的水窖收集雨水,水质不达标。遇到干旱,只能到几公里外的邻村挑水吃。提及吃水难的问题,老百姓仍难以抹去心中酸楚记忆。
冯文彩是村里走出的一名教师,他回忆小时候,每天天没亮,就被母亲唤醒去水井挑水。母亲在前面拿着煤油灯。老水井仅有5担水的流量,白天有邻居守水,他要上学读书,母亲要劳动,他与母亲只能半夜后去挑水。
1984年,冯文彩的姐姐出嫁,当地有个习俗,从自家水井里挑一挑水叫“送银水”。但是,家中的水井没有水了,几公里外的水又馊又臭……。“那时候,苦不堪言。”冯文彩说,我很少流泪的,那一次是真的哭了,日子都过成这样了。
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清泉流进了冯文彩的家中,他用水杯接了一杯又一杯。冯文彩和家人喝着水,笑了。
“我们这么偏远的地方能吃上自来水,享的是共产党的福,感谢你们扶贫工作队。”冯文彩说,只有新时代,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扶贫才能实现的幸福。
这些自来水来自14公里外的王家湾村,扶贫工作队向上争取补短板项目资金。在本村海拔最高点大包顶上建成自来水厂,并将自来水引入千家万户。
由于工作做得细致,村民们服从安排,工作进展顺利。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村400多户村民的水管铺设和水表、闸阀的安装。9月16日,清泉水流进了村民家中。
“现在我们用水真的方便,而且还有更多的时间做农活,跳跳舞。”当地村民陈真说,以前就是靠天吃水,吃雨水,生活苦不堪言。自来水流进了农家,幸福写在村民的脸上。
风雪中的叮嘱。记者郑一鸣 摄
1月8日晚上7时,柳家村路边的村委会门前,5盏路灯亮了起来,村委会前的国旗在大山的冬夜格外醒目。
刘大阶回头看着路灯,一次次跟卢学东叮嘱,“老百姓其实都很淳朴,平时一定要把他们当家人那样多走动,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们一定会积极配合也会记住你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