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故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祖屋是王世杰的出生地,清代建筑,约有300年历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鹏通讯员胡向辉程二春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旁,首任校长王世杰雕像立在樱顶,他目光如炬,凝视前方。
王世杰1929年2月出任刚组建的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1933年卸任。他去世后,后人在武汉大学设立“王世杰奖学金”。
王世杰,字雪艇,我省崇阳县人。在该县白霓镇回头岭村,他的故居保存完好,经过文物部门保护修缮,已成为当地重要文化景观。
保护修缮,研学游新景点
从杭瑞高速崇阳东下高速,沿106国道经天路(天城镇至路口镇)往崇阳县城方向行驶约2公里,一排青砖黛瓦的老屋便是王世杰故居。
王世杰故居分为祖屋和老屋。祖屋建于清朝中期,占地约180平方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
崇阳县博物馆馆长匡文介绍,祖屋门口便是驿道,王世杰的祖辈在这里经商。天井和正厅四周的墙上,陈列着王世杰和家人的照片,讲述着他的传奇人生——
1903年,王世杰12岁,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昌南路高等小学堂,1911年肄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采矿冶金科,1912年自天津返武昌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留学英法两国,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学士、法国巴黎大学博士。1922年北大校长蔡元培主持他与肖德华的婚礼,1946年出席巴黎和会……
王世杰的老屋,比祖屋高大。一进三重,占地500多平方米。2014年,王世杰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崇阳县成立王世杰故居保护中心,筹集资金展开修复,打造成旅游观光点和研学游基地。
款款深情,始终牵挂家乡
故居陈列记载,王世杰离开崇阳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但家乡始终是他心底最温暖的牵挂。
1925年,崇阳3个月未下一场透雨,颗粒无收,是历史上罕见的饥荒之年。王世杰找同学借了一笔钱,请父亲买回两船大米、三船大豆,共计3万余斤,到家乡赈灾。
1981年,王世杰在台湾患病卧床,门生故旧都劝他去美国疗养。他摇摇头:“台湾虽是海上孤岛,但总还是中国的一部分。我死,也要灰留孤岛,海风迟早会把我吹回故里。”
1985年,王世杰的侄儿王德芳遵照他的遗愿,寄款为乡亲们修建水井,水井修建在王世杰故居后约50米处,名曰“敦睦饮水井”。
1997年,雪艇图书馆在崇阳县城第三小学旁落成。这是王雪华和王秋华两位女士,根据父亲王世杰遗愿,捐资400万元修建的。
该馆由建筑师王秋华选址、设计、招标。馆高4层,馆内装有红外线防盗装置、冷暖空调、计算机管理系统。馆中还设有雪艇纪念室,陈列王世杰先生著作和他所收藏的珍贵图书字画。
贤能辈出,激励良好村风
离开故居,沿着蜿蜒道路步入回头岭村深处。
村里既有成群的明清古民居,也有连片的现代别墅。村里的围墙仿佛会“说话”,“名人传”和“文明是最美丽的风景”等标语,彰显良好村风。
以王世杰为代表,这个村贤能辈出。该村共走出100多名大学生,有水利专家、教师、商人等,遍布世界各地。
2015年底,该村成立乡贤理事会,筹集经费建设美丽乡村。大家清除房前屋后的垃圾,将村级道路扩宽,清理河道,修建桥梁,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并在村里安装路灯。为了支持村里建设,村民王仁民将自家的墙拆掉,砌成一面弧形墙,在村中传为佳话。
村里还依托王世杰故居和明清古民居群优势,新建黄花菜基地、香莲基地、水果采摘基地等,发展乡村旅游。目前,该村已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6部(局)发文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并获得省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