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玉郎、孟成、周诗阳(从左至右)荣获“武汉市技术能手”称号
楚天都市报记者柯称通讯员鲁成强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黄士峰
上周,武汉市第二十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总结大会举行,来自武汉市交通学校的中职生周诗阳、桂玉郎、孟成,被授予“武汉市技术能手”称号。尚未成年的他们,在焊接比赛中,与70多名优秀的在职工匠同台竞技,最终全部进入前十名。
这三位少年郎,是如何练就了得的焊接技艺的?昨日,他们向楚天都市报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用掉数十万根焊条
左手布满烫伤痕迹,右手有一个个老茧,与三位获奖选手稚嫩的脸庞很不协调。
“这都是他们刻苦训练的‘军功章’。”昨日,周诗阳、桂玉郎、孟成的指导老师吴新华对记者说。为了备战各级技能竞赛,吴新华带领三名同学刻苦训练了两年半。特别是每次大赛前,他们的训练更是“5+2”“白+黑”。练基本功用的焊条,每人一天要用两三百根。一箱焊条重20公斤,每人至少消耗了100箱。三人用掉的焊条共有数十万根,加上焊丝等耗材,估计用了近10吨焊材。
17岁的周诗阳练得最苦。去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他获得武汉市唯一的中职组一等奖,即将参加世界技能竞赛。由于他表现突出,本届武汉市职业技能大赛,武汉市交通学校成为唯一受邀参赛的中职学校。三名参赛学生选手面对的,都是成年的一线优秀职工代表。
受伤后难得回次家
焊工是非常考验触觉感知的工种,提升技艺主要靠苦练。
“我们每天要练9个多小时,眼睛一直盯着不到15毫米的焊接点,有时还需要仰焊,对体能的考验也很大。”周诗阳说。为了锻炼他们的臂力,老师给他们买了最重的手锤。开始时,他们训练一天下来,整个人都虚脱了,连手都抬不起来。
吴新华介绍,焊接比的是高压下的精细程度,选手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周诗阳原本是个“暴脾气”,为了磨练他的耐心,吴新华没少训他。去年5月,周诗阳又一次被训,他没能控制住情绪,使用手锤时用力过猛,结果手锤反弹回来砸到后脑勺,顿时鲜血直流,立即被送进了医院。没想到,伤口缝针、包扎的周诗阳,只是回家洗了个澡,换掉染血的衣服,就又回到学校继续训练。
周诗阳的家离学校只有2公里远,但那次受伤,是他集训2个月来第一次回家。
两年半的磨炼,让周诗阳的性格越来越沉稳。而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也让他更加自信。
将来想焊汉产火箭
训练这么苦,为什么还要练?年纪最小的桂玉郎说:“刚开始,我觉得焊接时火花四溅很酷。后来,随着技能提高,看到熔池能控制到自己想要的样子,就像完成了艺术创作,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就一步步坚持下来了。”
“我刚开始练时,梦想过有一天能焊接火箭。”周诗阳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让他获得技能高考技能分满分的优录政策,他计划今年进入本科高校深造。现在武汉有了火箭企业,他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吴新华说,三名同学获得“武汉市技术能手”称号后,几家大型国企看中了他们,还开出了不错的薪水条件。他们的技术水平,位于高级技工和技师之间,能胜任石油管道、核电系统、特大桥梁的焊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