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湖北·尖端|天琴启航 浩渺太空探幽微

湖北日报 2019-12-31 08:46

12月20日11时2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等8颗卫星。  (新华社发)

电影《我为你牺牲》剧照。

世界集邮大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11月13日晚,藏戏《六弦情缘》在中南民族大学大礼堂上演。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方琳文俊

诗意与浪漫浸润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即便是严谨的科学家也不例外。2019年12月20日,酝酿多年的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迈出实质性一步:我国首颗由国家立项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试验卫星“天琴一号”在太原发射成功。“天琴”,科学家们这样称呼这颗与湖北有着不解之缘的试验卫星,希望能在太空奏响属于中国的美妙音乐。

“天琴”诞生和湖北密不可分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在在华中科技大学一次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天琴计划。该计划具体为2035年前后在距离地球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部署3颗全同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犹如在太空中架了一把竖琴,宇宙中的引力波传过来,就会拨动“琴弦”。通过高精度的激光干涉测量等技术测得3颗卫星的距离和位置变化,将能获取该引力波数据。

2016年2月21日,中山大学正式发布天琴计划实施路线图“0123计划”。

2018年10月,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技术试验卫星工程项目”,因项目对应天琴“0123计划”中的步骤“1”,故命名“天琴一号”。

“天琴一号”是我国第一颗由国家立项、高校牵头的技术试验卫星,也是国家正式立项的第一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试验卫星。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宇宙中巨大的天体运动会让时空弯曲引发涟漪,这就是引力波。引力波探测对于研究宇宙的起源、发展、演变意义重大,但由于引力波极其微弱,被认为是人类目前精密测量的极限。2016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引力波,我国推进天琴计划意义何在?罗俊院士解释,两者的探测波段不同。天琴计划将人类对引力波的探测拓展到全新的毫赫兹频段,极有可能观测到大质量或超大质量的黑洞并合,对人类研究宇宙演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从1983年起,罗俊院士就带领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团队,在喻家山防空洞进行引力研究,团队为了探测引力波已准备了30多年。他们潜心科研,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空间惯性传感器、星间激光干涉测距、无拖曳控制等若干关键性技术,为空间引力波探测提供了有力支撑。

武汉“太空城”正全力建设

2019年11月19日至20日,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专场举行,两院院士、高校校长、航天专家、航天领域龙头企业代表等百余人与会。现场,武汉新洲区政府与“行云工程”产业园项目等50个项目签约,签约总金额1056.6亿元。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2016年8月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落户新洲。这两年,“快舟一号”系列火箭升空,“虹云·武汉号”卫星上天,浩瀚太空中的武汉身影,正是该基地航天科工系企业贡献的智慧与成果。

建设一座集商业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三大产业集群的武汉“太空城”。目前,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中火箭产业园(一期)综合厂房已建设完成;卫星产业园全速建设,计划明年投入使用。“行云工程”签约基地后,加上此前已落地的“虹云工程”“两朵云”将一定程度补齐武汉在卫星星座领域的短板。其中,“行云工程”产业园承建和运营我国首个天基物联网项目,计划在2023年建成由80颗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的天基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球范围内各种信息节点的实时传输。

2019年,全球航天产值近40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据一半。武汉,正在中国商业航天梦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

科教大省进一步激活创新资源

2019年6月4日下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准产批件发布通知》:“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系统”(受理号:CQZ1800580)通过审批。这意味着,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领衔研发的国产全数字PET,历经19年耕耘,终获市场准入和对外销售资质。从此,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PET可开始量产,并将打破国内PET市场长期被进口仪器垄断的局面。

2019年10月1日上午11时许,国庆阅兵式上,一排军用越野车辆外挂各种神秘的传感器,威猛而科幻的外形格外引人瞩目,它们就是由我国测绘遥感学家、两院院士李德仁带领团队研发的“测绘神器”——移动测量系统(MMS)。经过10多年刻苦钻研,团队攻克了这一“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成功应用到国防领域。

湖北是科教大省,也是科技成果产出大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先后出台了“科技十条”“自主创新条例”“省专利条例”“科创20条”等30余项繁荣科技创新政策,加速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为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就在近日,省科技厅公示湖北省“双创战略团队”入选名单,武汉工程大学徐慢教授领衔的碳化硅膜产业化科研团队入选。徐慢说:“我们力争建成全球最大的碳化硅陶瓷膜研发和生产基地。”徐慢的科研团队攻破多项技术难题,但以前成果多是用来写论文。系列相关政策为科研人员松了绑,让教授们享受到更多实惠,成果转化有了积极性。该团队研发的8项碳化硅陶瓷膜技术及专利,作价2128万元技术入股,与昌达资产组建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公司。

科教大省湖北,正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中“转”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见证

成果

湖北制作闪耀银屏

年初,由省作协主席李修文担任监制的贺岁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上映,总票房达22亿元,居2019年电影票房总榜第六位。2月,由省作协副主席匪我思存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东宫》开播,被百度沸点评为2019年十大热门电视剧。11月,由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猫腻同名小说改编剧集《庆余年》成为今年大热剧集之一。12月底,湖北出品的电影《我为你牺牲》上映短短数日,票房过亿元。

成果

2019世界集邮展览在汉举行

6月11日,“集邮的奥林匹克盛会”——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在武汉举行,这是新时代我国举办的首次大型国际集邮文化交流活动,84个国家和地区的集邮组织报名参展,展品4683框,81位国际评审员、85位国际征集员参与邮展,22个万国邮政联盟成员组织的国家邮政代表来华交流。

成果

两作品入选长篇小说典藏

9月,湖北文坛“三老”之一姚雪垠的《李自成》,省文联主席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成果

《洪湖赤卫队》首演60周年

10月5日至6日,湖北歌剧《洪湖赤卫队》赴京举行首演60周年纪念演出,《洪湖赤卫队》目前以3000多场的演出场次,创造了新中国创作剧目上演最高纪录。

成果

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

11月10日至12月5日,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在武汉举办,17个省区市的19台剧目演出37场,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直接观众近4万人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别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