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中国姿态的美感 ——观第五届中国雕塑展

湖北日报 2019-12-29 08:31

《天象四神——白虎》 (陶瓷、金属) 郅敏

《温故知新》 (砖) 张卫

《变脸——西方邂逅东方》 (综合媒体) 吴雅琳

《傅#1》 (木、石、金属) 付轩

《铁草》 (铁丝) 谭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理略通讯员符坚夏梓

12月27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标志着中国雕塑学会重要品牌项目“中国姿态”正式落户湖北武汉,此后,将以每三年一届的方式持续推出。

“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展”是中国雕塑学会最为重要的展览之一,是全国性展示当代中国雕塑成果的研究推广平台。“中国姿态”,即是以中国文化意识与哲学精神打造具有中国风骨、中国气派的雕塑精品,承载着当代文化复兴与中国雕塑梦的希冀。

自2008年创办以来,对雕塑本体语言的关注成为展览的鲜明特点。雕塑是铸造灵魂的艺术,有自身特殊的创作规律,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形体占据一定空间。当代雕塑日益体现出跨界倾向和剧场化效应,但雕塑在今天仍然具有独立的特殊价值。优秀的雕塑作品总是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于一体,体现着隽永的美、永恒的情和浩荡的气,代表着时代的筋骨。“中国姿态”对新媒介、观念以及跨界方面并不忽视,展览的学术指向是多元与包容的,每届都会有一些带有实验性的作品展示,以期在对比与探讨中提供当代雕塑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可资借鉴和研究的案例。

透过参加“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展”的艺术家及其雕塑作品,不难发现,本次雕塑展在新时代所呈现出的繁荣与多元的发展状貌。也是雕塑界近几年在观念形态、材质、方法、精神方面的整体展现和取得的突破发展。

比如对历史题材丝绸之路的表达,以红色题材作为视觉描述的主体,这些雕塑多采用写实的手法,体现了雕塑家在时代发展潮流中的一种真诚思考和激情表达。

学院力量成为构成本次雕塑展的主体力量,也得益于学院雕塑的筚路蓝缕和薪火相传,恰恰是一代代雕塑家们的不懈努力,不仅为雕塑艺术的发展储备了雄厚力量,而且让雕塑艺术能够不断获得一股股清新的活力,这也是雕塑艺术能够持续不断向前发展和越来越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的缘由。

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代际跨度大,既有老一辈雕塑界前辈,在他们的雕塑表达中,不可避免呈现出的是时代对他们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本土文化关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这些宏大问题构成他们的视觉关注点。而年轻一代,80后、90后的雕塑艺术者,数码时代、图像时代对他们有着至深影响,不可回避的微信微博等生存现实,也突出反应在他们的雕塑作品中,虽然有些作品还显稚嫩,不够成熟,但构成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力量,而代际差异,很显然丰富并推动着雕塑展走向更好的未来。

如今的雕塑有着太多的可能性!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媒材有木雕,石雕,陶瓷,铸铁,浮雕,不锈钢材料有着难以抵挡的诱惑,综合媒体则体现了艺术家表达与思考的开方性,数码科技也开始被引入。而写实手法仍占据主流,抽象雕塑,卡通雕塑,表现性的雕塑,装置艺术等多元多样的风格的混搭,样式的交融,手法的多元,故事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交织,具象与抽象的并行,都使本届雕塑展呈现出一种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