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故道寻访麋鹿天堂

农村新报 2019-12-27 14:23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门的背后就是麋鹿们的乐园

本刊记者张静通讯员赵辉周卫平

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

长江“九曲回肠”的荆江石首段,为古代云梦泽的一部分。曾经浩淼的云梦大泽早不复存在,这里独有的美丽生物——麋鹿,也曾经历了猎杀至国内绝迹、再重新引进,如今在这里繁衍生息,种群不断发展。

199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567公顷,将野化麋鹿及其栖息的淡水沼泽生态系统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

随着长江大保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这个长江中游特有的麋鹿野生种群不断壮大。今年以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新增幼崽187头,目前保护区种群已在800头,加上野外种群已至1600头。

初冬,我们来到荆江石首段天鹅洲,探访麋鹿天堂。

回归故里自然繁衍

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踏进了石首市天鹅洲长江故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路边的水塘边,麋鹿的蹄印清晰可见,远处一群棕黄色的身影,给苍茫的长江故道增加了一抹色彩。

步行来到沼泽深处,我们看到大约100多只麋鹿立在水中,或站或卧,悠闲地沐浴着阳光。白鹭、大雁,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不时从它们身边飞过。

麋鹿起源于200多万年前,俗称“四不像”,同大熊猫一样,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因“蹄似牛,脸似马,尾似驴,角似鹿”而得名。过去,随着捕猎加剧和围湖造田让麋鹿生活的空间日渐狭小,19世纪末,麋鹿在我国绝迹,全球只剩英国有此物种。上世纪90年代,中英启动“麋鹿重引进项目”,科学家按照历史记载的麋鹿故乡沿途考察,选定石首天鹅洲2.3万亩湿地为首个麋鹿野化放归基地,那一年,麋鹿重回故乡。

1998年前,保护区内的麋鹿还难以摆脱人工圈养的模式。而当年长江流域的大洪水却让石首麋鹿体现出了一个物种重回自然的爆发力。

在保护区工作了20余年的高级工程师李鹏飞回忆说,当时,保护区内有一段200多米长的残堤尚未被水淹没,他们驾驶着木船,将90多头麋鹿赶到这段残堤上,在这一过程中,34头麋鹿失散,泅水自保,其中11头向东渡过低洼处洪水,迁移至杨坡坦地区。

17年过去了,离开人工圈养的麋鹿依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蓬勃发展,杨坡坦种群发展至200多头,江南三合垸种群发展至300多头,洞庭湖种群发展至60多头,三大亚种群合计达到600多头。麋鹿在三合垸至洞庭湖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了麋鹿迁徙的走廊。

《世界动物园保护策略》数据显示,全世界总共开展了近138个物种的“重引进”项目,只有15项成功,麋鹿是最成功的项目之一。

扎根保护区二十余载

从初步引进到人工圈养,到自由流动到繁衍迁徙,石首麋鹿二十余载长成世界最大野生麋鹿种群的背后,是保护区管理人员的默默守护。

“从第一批30头麋鹿踏上这片土地,至今已是26年了。”回忆往事,李鹏飞的心一片温暖。1993年,他从华师毕业来到保护区,那一年第一批麋鹿回归故里。李鹏飞回忆道,北京到石首1000多公里,彼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李鹏飞和三位同事,带着两辆大卡车和30头麋鹿,一路走走停停,用自己发明的土办法小心翼翼地给麋鹿喂草喂水,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带着麋鹿们平安回到石首。后来又用同样的方式从北京带回来34头麋鹿。

就这样,从64头麋鹿开始,李鹏飞和同事开始研究让这个种群发展壮大。那时,麋鹿已经在中国消失100多年,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全靠自己摸索。“一开始,我们保护区的同事把它们当孩子一样疼爱。”李鹏飞笑着说。每天清晨,他们跟着晨露出发,在观察点上观测,谁的进食有变化,谁的行动有异常。在厚厚观察日志上,每头麋鹿都留下自己的行动轨迹。

李鹏飞意识到,要让麋鹿恢复野性,尽量远离人类干扰,才能健康发展。1995年1月10日,大雪纷飞,厚厚的积雪覆盖了天鹅洲的全部植被,为麋鹿的觅食造成了困难。李鹏飞却认为这是帮助麋鹿进一步恢复野性的宝贵时机,他们没有急于投放饲料,只是在麋鹿群居附近的地方简单地扒去一点雪,露出稀疏的植被,给麋鹿一点“启示”。傍晚时分几头麋鹿嗅到了积雪底下植被的气息,它们大胆地用蹄子扒开积雪,啃食地面上的植物。

从此,麋鹿由园林饲养向野生自我觅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保护区已成为麋鹿们的生态乐园。

人类为鹿腾地让地

中午时分,蓝天白云下,一片芳草萋萋,“没有生态环境的守护,一切都是空谈。”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温华军介绍,天鹅洲岛以长江作为屏障,留下了2.3万亩适宜麋鹿生存的湿地系统,保护区内分布着植物256种,其中七成为麋鹿的饲料植物,鸟类208种,鱼类77种,被农林专家公认为“袖珍湿地基因库”。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湿地恢复。”温华军介绍,湿地是麋鹿生存的命脉,然而保护区刚建立时,生态环境受长江流域水文、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很大,丰水期水位比三峡水库蓄水前降低三四米,湿地生态系统受到较大影响,麋鹿食物来源短缺,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几年前,石首市开始通过置换土地、异地安置等方式,解决天鹅洲湿地人与麋鹿争土地、人与江豚争水面的矛盾。保护区内柴码头村1109名农民与政府签订了置换土地协议,放弃保护区内3200多亩棉田,接受政府在5公里外划拨的同等面积土地。

如今,保护区用这块原农用地牧草部分种植了一片小麦,准备在冬春交际食物短缺时开放给鹿群啃食。“剩下的部分我们会收割储存起来,在遇到大雪、大水等恶劣自然气候的时候,掺杂玉米粉、白菜、萝卜和盐巴投放给鹿群。”

另外,保护区计划用两年时间改造麋鹿食源地3000亩。届时,本土林地、草地、芦苇、沼泽地和灌木丛共生,将维系麋鹿种群的繁衍生息。温华军介绍,天鹅洲湿地除麋鹿、江豚外,还有天鹅、白鹭、黑鹳、猴面鹰、中华鲟、娃娃鱼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并正在申报国际重要湿地。

今年上半年,省林业局已完成省级层面自然保护地职能转隶,启动部分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已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