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我在原15军野战医院,医院设于山沟,防空洞就是手术室。敌机轰炸更是家常便饭,药品短缺、设施简陋,除了几名正规医生,护理员就是我们这群十五、六岁刚出校门的女兵。在这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我们每天都要面对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员。开始,我看见血肉模糊的伤口,手脚都在发抖……院长告诉我,这就是战争,正是这些无畏的战士用身躯击退了敌人一次次的进攻!”
12月25日上午,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一营三连的教室里,100余名党员骨干正上着一堂特殊的党课。讲课人,是一名84岁的老人——湖北省军区吴家湾干休所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惠村。
虽然已是84岁高龄,回忆起入朝作战的烽火岁月,老人依然记忆犹新。
王惠村老人1935年出生于四川内江,1949年12月入伍,1951年入朝作战,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上甘岭”战役,在转移伤员的过程中2次遇敌机轰炸,死里逃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报》专门刊登报道《勇敢战斗在朝鲜战场上的小白衣战士》,表扬王惠村。
1952年春,王惠村调入原15军29师文工队,第一场演出就是为29师87团3营1排突击班进行慰问演出,班长就是邱少云。
王惠村回忆说:“在邱少云的带领下,文工队的同志们个个弯着腰、费力地进入了潮湿阴暗窄小的防空洞,坐在战士们编的草垫上。洞里黑呼呼的,邱少云把搪瓷缸反扣着,上面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光亮下,我为战士们宣读了师首长的慰问信,带去了师首长对战士们的关怀,战士们听了个个心情激动不已……”
演出还未结束,敌机就来了!邱少云说:“快!快进洞!”大家快速进了防空洞。文工队的分队长是个党员干部,最后一个进防空洞。不料,在他准备进洞的一刹那,敌机俯冲下来,一梭子弹打中了他的臀部,棉裤立即开了花,只见鲜血直往外流,邱少云将分队长扶进防空洞后脱下他的棉裤,为其包扎伤口。
“我和邱少云是同年入伍的四川兵,没想到和他第一次见面,竟成了永别!他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勇表现,永远刻在我们心中。”说到这里,王惠村眼里噙满了泪水。
“我为什么要入党?就是党能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王惠村老人叮嘱听课的年轻党员:“你们年轻人要牢记这段艰难的历史,珍惜和捍卫现在的幸福生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通讯员 程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