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纱的韧劲 ——武汉裕大华百年坚守的故事

湖北日报 2019-12-25 09:12

宽敞的智能纺纱厂内,看不到工人,自动化设备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摄)

原武汉市国营第四棉纺织厂。(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汉昌韩炜林刘天纵

一根细细的棉纱,也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

武汉阳逻,全国首条10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

抓棉、开松、除杂、梳理、混棉、牵伸、加捻、输送、卷绕……宽敞的车间里,整齐排列的自动化机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

2019年6月26日,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大华”)以这条现代化智能生产线的专家鉴定会,为自己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9月19日,它100岁。

这是一家“老”企业。1919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中,它诞生在武昌滨江一处荒滩,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机器纺纱厂之一。

从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它饱经沧桑,见证着中国从弱到强的历史转折。

这是一家“新”企业。它拥有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全流程智能服装生产线,成为全国纺织业智能制造的新标杆。

裕大华,这家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何以经历百年风雨而根脉不断?

11月下旬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这家武汉历史最久也是唯一现存的国有纺织企业,追寻、探究。

织梦,不放弃

位于青山区的裕大华总部院落中的石头上,雕刻着两个醒目的大字“逐梦”。

在裕大华位于阳逻的智能工厂,厂区里的石头上同样镌刻着“逐梦”二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坚守实业,做中国最好的纺织企业!”裕大华党委书记、董事长万由顺说。

梦,起源于上世纪初。

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中,一批近代工业相继兴起。

1919年,时任武昌总商会会长的徐荣廷与苏汰馀等民族实业家选址武昌下新河,集资建起武昌裕华纱厂,成为武汉近代纺织工业的重要起源。

其后,裕华纱厂开枝散叶,分别办起石家庄大兴纱厂、西安大华纱厂(“裕大华”公司名,即来源于三厂的联合之意)。

尽管遭遇英资美资日资纺织企业冲击,裕华坚守“纺好纱”的理念,以质取胜,一时颇为兴旺。

乱世风雨情,千秋家国梦。

翻开裕大华厂史,一段段险境求生的历程历历在目——

1938年,日军铁蹄逼近武汉。此前,上海、江苏一带纱厂或毁于战火,或服务日军。

此时的裕华正处于产销两旺的“黄金时期”,何去何从?

民族危亡关头,裕华选择民族大义。当时的董事长苏汰馀果断决定:西迁!

宜昌港口。裕华物资遭遇日机空袭,500件棉纱起火,燃烧三日方熄,幸好设备和其他物资安全抵渝。

坚守梦想,不言放弃。克服千难万险,重庆裕华、广元大华、成都裕华3个纱厂相继投产,为抗战提供了宝贵的军需品和民品。

直到1948年,武昌裕华纱厂才回迁武汉。

改革开放后,因为城市发展,裕大华两次搬迁。

执着于纺织梦的裕大华心无旁骛,将每一次搬迁变成了升级设备、逐梦圆梦之机。

1998年夏天,一场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将长江边的裕大华推到生死边缘。

厂区内原料仓库、成品仓库、生产车间全部进水。此时,为打通防汛通道,武汉市发布政府令:拆除通道内的所有建筑物。

裕大华的仓库、动力车间均在拆除之列。这意味着,裕大华或将休克、停产!

生死关头,不放弃!不抛弃!

裕大华人一边生产,一边调整厂区布局,建起临时仓库、动力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