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我们即将迎来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的日子,20年来,澳门与内地一起经历沧桑巨变、发展腾飞。澳门的面积并不大,但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琳琅满目的美食、纵横交错的街巷风情,让澳门处处都有独特的味道。
漫步澳门街头,既能看到前卫的国际展览,又能品味到传统的中国文化。正在排演粤剧的这位姑娘叫麦晓柔,虽然只有17岁,但在社区街坊眼中,她已是一名老粤剧演员。八年来,每周四晚上,她都会来到澳门的一家粤剧社,学习和排演粤剧。
澳门高中生 麦晓柔: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婆婆带我看了一整天的粤剧。然后也不会说闹要回家,就是会觉得很好听,很特别。这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这么特色的文化,有它的美在那里。
小城澳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包括粤剧在内,澳门有8个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澳门又出台了《文化遗产保护法》,传统文化保护不断升级。近年来,特区政府着力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合作交流基地。全年超过700场的国际演出与展览,吸引着来自各国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今天的小城澳门,正在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 穆欣欣:我们希望使澳门达到有一个全城美术馆,处处艺术园的这样一个文化的效应,也更希望有很多很多的游客,包括市民,包括其它国外的朋友看到一个更好的文化澳门。
说到文化,澳门的美食文化也不得不提,漫步澳门的街巷,处处美食飘香。人们总免不了带上葡式蛋挞、杏仁饼等被澳门人统称为“手信”的精美饼食。
咀香园是澳门最为悠久的手信店之一。1935年,创始人黄结新在澳门清平直街20号开设了第一间咀香园饼家,当时的顾客都是在附近码头乘船的旅客。上个世纪60年代,咀香园创新了杏仁饼的加工工艺,把之前全部磨碎的杏仁,改为小杏仁粒,再加上木炭烤制杏仁饼的老手艺,澳门手信行业中“咀香饼”就此成名。
手工打制的杏仁饼只有通过木炭烤制才能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为了留住这种老味道,咀香园至今仍然采用80多年前的炭烤工艺。木制烤桶,小火慢烤,45分钟以后,金黄色的咀香饼就热腾腾出炉了。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咀香园的生意越做越大,平均每年都会开一家新店,店里售卖的手信种类也不断丰富和创新。这些“可以带走的味道”成了澳门新的城市名片,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美食风景。
咀香园饼家董事总经理 黄若礼:我感觉澳门回归以后最大的受益就是澳门稳定的发展,这个是对我们还有澳门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元素。2003年,祖国在7月份就开通了自由行,对澳门经济有很大的提升,那我们就有信心继续将我们的产业做好。澳门的味道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