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星
到处走,到处看,看过无数博物馆——历史的,艺术的,美术的,民俗的,名人的……唯有在宁波,看到了一座教育博物馆!宁波因此更加令人钦佩。
都知道“宁波帮”的厉害,走遍天下,也使“无宁不成市”的美名传遍天下。宁波有一座“宁波帮博物馆”,就是一代代“宁波帮”靠艰苦创业、敢于冒险、诚信为本、善于创新的精神走向世界的纪念碑。而这些美德也与他们中不少人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密不可分。近代宁波各地,义庄是基础教育场所,船王包玉刚、影视大亨邵逸夫等宁波帮名人都曾在义庄读过书,受到过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在经商成功以后,也都捐资助教,传为美谈。中国的传统政治不是讲“重农抑商”么?可中国的“十大商帮”(其中之一就是宁波帮,亦称“甬商”)依然创造了“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辉煌事业,令渴望发家致富的百姓心向往之。正所谓:“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历史就这么任性。于是,重礼、讲“学而优则仕”也讲“经世致用”的教育就成为了商帮文化的一块基石。有了这样的传统教育作底子,就有了宽广的胸怀、从容的气度、仁厚的良知、抱团的力量,也就有了与重商并行不悖的重教风气。
这座博物馆建在一座朴素的民国三层旧楼里,原来是私立甬江女中的校舍。这里陈列的“文教之邦---宁波古代教育演变”“甬上先风---宁波近代教育之路”“杏坛沐春---宁波现代教育历程”展示了宁波引以为荣的光辉历程——从古代教育家王阳明、黄宗羲、王应麟的三尊塑像到主张“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的木雕画像,从出过76位进士的“中国进士第一村”——鄞州姜山镇走马塘村的照片到“宁波第一位状元——张孝祥”的画像,从宁波籍院士的群星谱到“宁波教育的第一”专版(如中国第一位地质博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翁文灏,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童第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蒋学模,还有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令人高山仰止、肃然起敬。此外,“宁波的教会学校”“沦陷区的反奴化教育”“战时教育思想”“教坛英烈”这些专栏,也在重现了风云激荡年代的教育发展历程的同时,散发出凛然的正气,令人感慨:教育,从来就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行业,更是兼容并包、立德树人的伟业。即使是在山河破碎、硝烟弥漫的年代里,教育的正气也没有减弱,甚至因为国难而更显得刚健不挠、峭拔峥嵘。看着看着,一股浩然之气从静穆中扑面而来,充溢四周,使人感动不已。尊师重教的风气到处都有,为什么在宁波结出了这么多的硕果?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独钟这一方水土,才使这里的人们争先向学、创造了一个个兴教、经商、重文的奇迹乃至一个城市的奇迹!
宁波郊区还有一座“院士公园”,与教育博物馆遥相呼应。那里芳草萋萋,百花争艳,是休闲的宁静去处。其中有一片“宁波院士雕塑园”,园中的高台上站立着89位宁波籍院士的全身青铜塑像,他们神采奕奕,三五成群,或眺望远方,或切磋学术,或漫步,或凝思,都从容淡定、神态栩栩如生。园里还有一面长长的“院士文化墙”,蜿蜒低矮的墙上镌刻着110位宁波籍院士的生平简介,令人流连。连一座建在湖中的小桥也被命名为“院士桥”。一个人口600万的城市,却养育了110多名各学科的顶尖专家,堪称奇观。是怎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这里的学子自强不息、远离了官本位的诱惑,也与经商的风气拉开了距离,而是一心向学,不管时代怎么变,风向怎么变,都能延续好那一脉好学上进的古风——那是从“天一阁”主人范钦爱书如命到王阳明创建书院、宣讲心学,再到黄宗羲多才博学、精通文史乃至天文历算和数学,著述丰厚,于冥冥中历久不变、代代相传、家喻户晓的文化遗风吧,是丰饶的江南、灵秀的江南、崇文的江南滋养出的淳厚文心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是在宁波到处可见的醒目口号,也是宁波的城市特色、地方精神。在宁波,出租车司机也会热心地向乘客介绍路过的名人故里,以自己是宁波人而自豪。宁波人尊师重教、崇文尚学的风气因此而得以传扬。平民热心向学,商人乐于助学,官方因势利导,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座城市因此而成为活力常在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我所知,除了宁波,苏州也有一座教育博物馆。此外好像就没有了。以中国之大、教育历史之悠久,应该多几所教育博物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