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古城小火车:穿越历史烟云而来

中国新闻网 2019-11-27 15:28

图为建水古城米轨小火车的车站。 缪超 摄

中新网红河11月27日电 题:云南建水古城小火车:穿越历史烟云而来

作者 缪超 万乘里

如果说,滇越铁路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让云南接受外来的工业文明与经济交流的话,个(个旧)碧(碧色寨)石(石屏)铁路则体现着一种云南民族工业主动走出封闭的勇气与骨气。近日,记者跟随“发现最美铁路”活动走进云南建水古城,乘坐当地小火车探寻米轨列车历史。

中西合璧的个碧石铁路

图为游客在一辆停用多年的米轨小火车前拍照。 缪超 摄

一百多年前,在法国人筹划修建滇越铁路的时候,云南许多有识之士痛感主权丧失,于是积极思考出路。

1912年,云南人李光翰等联名要求修建属于云南人的个(旧)蒙(自)临(安,今建水)(石)屏铁路,此举得到了云南当地的支持。

1914年,陈鹤亭被任命为个碧石铁路总理,他将公司改为民营商办,成为中国民营铁路之首创,为扼制法国人借滇越铁路觊觎云南矿产资源,果断决定实施轨距为600毫米的寸轨。

但在修建鸡街到临安段时,个碧铁路总工程师萨福均建议按米轨建设,但先铺寸轨,待有朝一日国家强盛,收回滇越米轨铁路时,可以把个碧石铁路改为米轨,与滇越铁路相联通。

图为一名游客在站台上等待体验米轨小火车。 缪超 摄

铁路站房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滇越铁路站房“红瓦黄墙”的典型法式建筑不同,个碧石铁路采用“青瓦黄墙”,使用了具有中国民居特点的青瓦,既体现了中国建设的古朴大方,又与滇越铁路风格相近。

1936年个碧石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中国当时第一条主权最为完整的民营铁路,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个碧石铁路将当时云南较早的商埠城镇蒙自、“锡都”个旧、文化古城“建水”、文献名邦“石屏”连接起来,为滇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铁路迎来了新的发展。1970年1月,蒙(自)宝(石屏宝秀镇)铁路轨距由600毫米扩建为1000毫米工程开工,10月1日通车。从那时起,曾经的个碧石铁路变为蒙宝铁路,鸡街到个旧仍保留寸轨。

2010年后,蒙宝铁路鸡街到石屏段关闭,昔日火车鸣着汽笛穿越田野的画面渐行渐远。

百年风景再度回归

图为游客体验米轨小火车观光游。 缪超 摄

与滇越铁路联通国外不同,个碧石铁路具有更为浓郁的中国气息,沿途古桥古村、荷田水塘,有淡淡乡愁的味道。

近年来,社会各界建议全面、科学、准确地认识米轨铁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云南铁路部门坚持“运营与保护并举、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与云南各级政府进行合作,对保护与开发米轨铁路进行了整体规划,在做好米轨经营运输工作的同时,全力做好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

2015年,在个碧石铁路开建100周年之际,云南米轨铁路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性项目——建水古城小火车,在个碧石铁路建水东至团山间线路改造后的米轨铁路上开行。

图为云南米轨铁路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性项目——建水古城小火车。 缪超 摄

建水古城小火车先期开通有临安站、双龙桥站、乡会桥站和团山站四个站点,分别穿过临安镇和西庄镇,这两个旅游小镇的众多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通过一条铁轨,连接在了一起。

建水古城小火车开行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节假日更是一票难求。建水古城小火车已成为路地联手共同开发云南米轨铁路的典型案例,为云南米轨铁路的保护和深度开发提供良好借鉴,对促进米轨沿线地区综合发展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

个碧石铁路,这条给近代云南工业文明吹来清新之风的铁路线,已成为建水历史人文中独特的风景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