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路发现一家“黄陂银行” 藏在热干面雕像背后,来头还不小

长江日报 2019-11-24 07:17

王汗吾在察看“黄陂银行”界碑   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通讯员梅晋)江汉路步行街正在进行立面整治,网友龚先生路过热干面雕像,发现在雕像侧后方的墙体上,露出一块石碑,上面显示的文字为“黄陂银行地界”。龚先生上网查询,发现这个“黄陂银行”的相关史料很少。

22日,长江日报记者闻讯,联系两位地方文史专家提供帮助:请武汉图书馆馆员王钢在后方查阅历史资料;请来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里巷故事》作者王汗吾老师,在江汉路步行街区立面整治专班工作人员陪同下,实地勘查相关碑刻。

王汗吾认为,“黄陂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活标本”,联接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多位重量级历史人物,见证了汉口金融重镇的风云变幻,一个“黄陂银行”,相当于上世纪40年代前半部汉口金融史。

发现两块“黄陂银行”界碑

江汉路37号共有三栋楼房,斜对鄱阳街口,楼房前的街面上立有江汉路“网红打卡地”之一的“热干面”雕像。

因为工人师傅正在紧张粉刷墙面,我们只能钻进脚手架间隙中,仔细探看几块已经揭露出来的石碑。其中,有二块石碑相邻,一块是“四明银行”,另一块的字迹比较模糊,隐约辨认为“怡廉堂墙界”。

在南侧一栋楼房的南北两侧墙角,分别找到一块“黄陂银行地界”石碑。

“黄陂银行”背后站着一个人

王钢馆员查阅《湖北省志·金融志》《武汉市志·金融志》等相关史料,证实这个“黄陂银行”共有三个名称:1912年,“辛亥首义”后,黄陂实业银行在汉口设立总行;因该行重要职员都是黄陂人,也称黄陂银行;1919年,呈准财政部、农商部注册,改为黄陂商业银行,同样简称黄陂银行。

史料证实这个银行的“总董”名为“黎秉经”。经过查证,“黎秉经”就是上世纪40年代前的传奇人物——湖北黄陂人黎元洪。王汗吾老师认为,这可能是为了避免授人“官商勾结”的口实。

武汉金融史找回“活标本”

据《湖北省志·金融志》《武汉市志·金融志》等相关史料证实,1912年8月,主要由黄陂县的绅商集资“钱22万余串”,经当时的湖北都督、民政长批准开办了这家银行。当时的湖北都督即为黎元洪。

创办初期,该行即取得货币发行权,曾发行一元、五元、十元3种面额钞票。黄陂商业银行和湖北官钱局关系密切,官钱局一些黄陂籍的高级职员都是该行股东。

辛亥革命后,湖北官钱局汉口分局撤销,一切款项收解和对外业务全部委托黄陂银行代理。依靠这种特殊关系,黄陂商业银行1923年呈大总统文自称,“营业总额达350多万元”。

其后,历经1923-1926年战乱,汉口作为货物集散的中转码头、也是银钱过往的地方,容易受到战乱和其他重要城市经济变化的影响,武汉的银行业在这些重大事件中历经波折。随后,湖北官钱局倒闭,黄陂银行受到牵连。1929-1930年间,黄陂银行停业清理,清理处即位于现今的江汉路。深挖这个“黄陂银行”背后的故事,有利于进一步揭示武汉的金融史,建议有关部门认真研究,保护好这些界碑、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