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一核两带”铸辉煌

十堰日报 2019-11-19 10:42

11月18日上午,十堰建市5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竹山县专场。

日新月异的竹山县城

竹山历史悠久,是创世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商周时为侯国,秦汉时置上庸郡,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称竹山县,得名迄今已有1467年的历史,在十堰所属县市中其称名最古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竹山人杰地灵,是辛亥首义元勋之一张振武,“二七”工人运动领袖、著名劳工律师施洋,国画大师袁白涛、剪纸宗师余曼白、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等革命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故乡。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十转山上不老松”陈正宽,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乡村医生”王焕云和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等先进典型和时代楷模。

竹山是资源宝库,绿松石储量世界第一,铌稀土储量全国第二,水能资源居全省第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十堰市的90%,是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和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

竹山是文化高地,女娲文化、上庸文化、堵河文化异彩纷呈,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发祥地,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县城。“十星”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和“辉煌荆楚60名片”之一,并拓展升华为“十星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堰建市50年以来,竹山广大干部群众孕育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竹山精神”,汇聚起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竞进提质、转型跨越的磅礴之势。

50年来,竹山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竹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策应省委省政府“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发展战略布局、市委市政府“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布局,制定“一核两带三为主”发展思路,致力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开花,竹山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时代。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2018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9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95倍,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

脱贫攻坚久久为功。竹山地处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几十年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一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穷魔,极力摆脱民穷财弱的困境。2014年初,全县244个行政村中239个是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省定重点贫困村61个,贫困人口总规模4.8万户14.65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3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3%。近年来,竹山乘精准扶贫政策东风,坚定信心、强化决心、不忘初心、上下同心,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举措,做好户户走到、扶贫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系统化推进产业提质、就业增收、设施配套、综合保障、志智双扶,全力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近五年来,新建茶园12万亩(总面积达到27.7万亩),年发展食用菌1000万余棒、烟叶2.5万亩,保有中药材4.7万亩,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对接全覆盖。完成700个集中安置点15058户41053人易地搬迁任务,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房4135户,建成运营扶贫工厂16家、扶贫车间88家、扶贫作坊355家,配套建设安幼养老服务中心49所,带动3339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已累计减贫36895户118211人,6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55个。到今年底,全县将累计脱贫4.8万户1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以内,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产业升级动能澎湃。十堰建市以来,竹山工业经济逐步形成壮大,“两绿三生”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能源产业扬优成势,堵河干支流开发大功告成,总装机近90万千瓦,竹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电大县和全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绿色食品产业扩规提质,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超百万亩,培植了六大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矿业有序开发,矿山管护和开发规范有序,绿松石产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麻家渡绿松石小镇成功入选湖北省特色小镇,获批创建全国绿松石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省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立足道地中药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先后开发两个4A级、6个3A级旅游景区,女娲文化旅游节提升为省级知名节庆活动,打响了“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旅游形象品牌。竹山经济开发区获国家核准,形成邓坪农产品加工园、桥东生物医药产业园、通济沟现代物流园、鱼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宝丰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一区五园”的格局,可开发建设用地达1193公顷,现已入驻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电子、智能终端、肉制品加工、袜业制造等规模龙头企业17家。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90%。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着力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提高。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累计引进县外境内资金数百亿元,激活民间资本创业创新,鼓励企业出口产品,新增一批服饰加工、电子产业、彩印包装、食品加工骨干企业,茶叶、香菇、服饰成功出口欧美等发达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开放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比重由1978年的69.5:9.4:21.1调整为2018年的25.0:40.1:34.9,传统山区农业穷县向新兴工业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名县迈进。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坚持以“一核两带”为统领,加快推进“两岸三地”大县城建设,把潘口乡、上庸镇纳入城区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改造旧城区10余万平方米,完善配套设施,核心城区功能不断优化提升,“龙形山水城、东方圣玉都”格局显现。“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扩容提档升级;组织实施“1+3”计划、“5+1”行动,宝丰、秦古、官渡等乡镇市政建设加速,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域中心镇地位进一步凸显;50个“5+1”行动试点村先行先试,率先建成“美丽乡村”样板。加快开发太和梅花谷、圣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九女峰森林公园、秦巴民俗风情苑、武陵峡·桃花源、洪坪溶洞、铜鼓峡等景区景点,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串珠连线。紧密结合移民安置、工程拆迁、扶贫开发、村庄整治,推进千余个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安置点建设,引导农民建房向社区集中,新建、改造“庸派”风格民居和农房2万余户,配套兴建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开通城乡公交班线19条,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45%。县城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县城”。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6247元、10111元,较1978年分别增长123倍和171倍。

生态环保成绩斐然。深入落实长江(汉江)大保护九大行动,坚决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和十五个专项战役,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常态化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蓝天行动,强化燃煤锅炉、工业废气、扬尘、露天秸秆焚烧等专项治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提高,多年稳定在320天以上;实施清水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集中整治城乡生活污水、农村畜禽废弃物和农业面源等污染,规范运营城乡生活污水设施,新建和提标改造13座污水处理厂、建设12个垃圾中转站,新(改)建各类厕所2.8万个,90%以上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堵河干流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实施净土行动,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详查工作,积极探索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完成3个垃圾填埋场建设,兴建10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推进废物转化利用。2018年全县优良天数比例为92.8%,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9年8月荣获“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全域推进生态绿化,深入实施“绿满竹山”行动、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69%,堵河源自然保护区、九女峰森林公园、圣水湖湿地公园先后晋升“国家级”;加大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力度,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交通流通突破瓶颈。竹山山高水阔,山大沟深。1969年前,全县国省道合计不足200公里,县乡公路不足150公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按照“构建大骨架、建设主通道、畅通内循环、完善公路网”的建设目标,竹山交通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谷竹高速如期通车,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到十堰城区不再非走“山路十八弯”;全力服务十巫高速公路竹山段建设,线路总体基本成型;大改造、大提升原襄关、鲍双公路,两条省道顺利同时晋级国道;新修、改造省道、县道10余条,十竹路再添市县连接便捷通道,得大路、佑东路等6条县道升格为省道;农村公路连缀山水,全长3645公里,其中县乡道746公里、通村路2899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4800公里,形成了外通内联、通村达乡、安全便捷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创新农村公路建设、管护、运营模式,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路通财通。竹山县紧密结合“村村通客车”发展农村物流,建成通济沟物流园,引进阿里巴巴、京东以及10多家物流快递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累计建成村级电商服务网点达338家,去年实现电商交易额15亿元。麻家渡镇及营盘河村分别入选“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通畅便捷的交通物流和信息流促进城乡经济大繁荣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教育、卫生、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跨越式发展。迁建竹山一中、竹山职业技术集团学校,昔日的荒山梁上伫立起全省山区“最美高中”“最美职校”,新建恒升学校,引进知名教育集团兴建竹山鱼岭国际学校暨宝丰分校,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发展;迁建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医院、扩建县人民医院,推进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新建标准化运动场、城西湿地公园、南山五福堂游泳馆、灯光球场、乡镇村文化广场等一批文体休闲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体育娱乐生活。深入开展“十星创建·精神脱贫”三大行动(一是开展“星承家风·精神脱贫”行动,实现精神脱贫自觉化。二是开展“星耀村风·小康示范”行动,实行移风易俗风时尚化。三是扎实开展“星淳社风·文化强县”行动,实现十星文化大众化),扶志扶智先行,全面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建保障性住房3000余套,让低收入群众安居乐业。开工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和老年养护院,实施特殊群体免费乘坐公交政策,惠及全县5.8万65岁以上老人和1.8万持证残障人士。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积极创新城市管理,新建城区公厕9个、改造老旧小区18个,创文成果惠及群众。

党的建设卓有成效。以党的建设领航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有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个意识”全面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自觉践行“两个维护”,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不断提高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和推进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并落实“一核两带三为主”发展思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新实施“1+3”计划、“5+1”行动,率先把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起来,竹山“5+1”行动获评“2018年全国民生示范工程”。系统化推进茶叶产业快速发展,3年新建12万亩高产园,管护改造10余万亩老旧茶园,引进客商投资新建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丰富茶叶产业品类;招商引资兴建鄂西北最大的茶叶综合交易市场,相继举办“万里茶道·走进竹山”、“圣水源竹山”茶文化周、茶商大会等茶文化旅游招商活动,打响了竹山高香茶品牌。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推动绿松石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年估堆贱卖的绿松石回归“中国名玉”;突破性发展食用菌产业,年种植袋料香菇超过2000万棒。致力优化发展环境,做优招商平台,赢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殊荣,竹山经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健全完善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留守儿童校外托管“竹山模式”享誉全国,创新性、常态化开展“三查三保”(查隐患保安全、查责任保稳定、查问题保发展)、“四大四包”(大排查、大调研、大化解、大稳控;包化解、包处置、包稳控、包到底)专项行动,系统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隐患,群众对扫黑除恶成效满意度稳居省市前列,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

五十年砥砺前行,五十载春华秋实。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竹山县荣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第六届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及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旅游发展先进县、金融信用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体推进试点县、优质粮食工程重点县、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诸多荣誉。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是开创更美好的未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十堰建市50周年,也是竹山县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竹山县委县政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不懈奋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全力实施“一核两带三为主”,突出做好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城乡统筹、生态环保、项目投资、民生保障、党建和政府自身建设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强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的壮美篇章!

(组稿:中共竹山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