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全媒体记者张亚婷摄
襄阳晚报讯(通讯员陈道斌全媒体记者张亚婷)11月7日,由襄阳市社科联、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襄阳市诸葛亮研究会承办的第二十五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襄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单位的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诸葛亮研究会代表和各地诸葛氏后裔代表总计13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专家们围绕诸葛亮文化与创新发展、诸葛亮文化与旅游创新、诸葛亮文化与企业管理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满仓表示,探讨“诸葛亮文化与旅游创新”正当其时,如今无论是休闲旅游、生态旅游,还是观光旅游都离不开文化,襄阳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要充分挖掘出来,把诸葛亮文化、三国文化继承好、保护好、发扬好。
陕西理工大学教授梁中效表示,在三国文化全景图中,襄阳处于群雄瞩目的地位。他建议,襄阳要传承好诸葛亮精神,建设三国文化旅游区,申报诸葛亮文化等遗存为世界文化遗产,举办东亚三国文化论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据悉,诸葛亮学术研究会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有关诸葛亮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团体,由四川成都、陕西汉中和湖北襄阳联合发起成立,逐步扩大发展成为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相关文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爱好诸葛亮研究的专家学者、诸葛亮后裔参加的全国性研究联会,掀起了全国性研究诸葛亮的热潮。
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在荆州
□梁满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为什么不说“诸葛亮在荆州(古地名,襄阳曾为治所)”,而是在诸葛亮前面冠以他的官职“军师中郎将”?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诸葛亮在荆州多年,从建安十四年到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率兵入川止,这六年是他协助刘备治理荆州的时期。第二,诸葛亮在这六年间,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这样军权在握的重要官职,说明诸葛亮不但受到重用,而且不是徒有虚名。
诸葛亮在荆州的主要作为有:网罗荆州人才,参与荆州的人事安排,妥善处理与东吴的关系,绥抚荆州南部的少数民族,督统三郡等。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在荆州网罗了多种类型的人才,有的在当时起过重大作用,如黄忠、庞统、郝普、殷观等;有的在当时作用不太显著,但日后成为了蜀汉政权中的重要人物,如蒋琬、向朗、马良、陈震等。这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用人取其所长、不拘一格和从长远处着眼的风范。
诸葛亮督统三郡,名义上是征发调税,实际上有双重意义:政治上,进行整顿,使政权巩固;经济上,有力支持着刘备集团在荆州的政治、军事活动。诸葛亮治理荆州六载,使荆州成为了刘备事业发展的根据地之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他后来成功治理蜀国的一次预演;同时,显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才能和实干精神。(全媒体记者张亚婷整理)
三国文化是湖北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植(湖北文理学院汉水与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教授)
荆楚地区是三国历史文化、《三国演义》文化、三国考古文化、三国民间文化和关公文化的富集区,襄阳和荆州均被遴选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三国文化的史迹主要分布区与真实的三国历史活动区基本相同,资源相对集中,重点分布在长江沿线的鄂州、武汉、赤壁、荆州、当阳、宜都和襄阳等地,展现的政治色彩、价值取向、文化艺术形象与《三国演义》较为一致。
反映吴国故事的《三国演义》文化遗存集中分布在鄂东、鄂中地区,著名的有吴王庙、靖江王庙等,反映蜀汉文化的纪念性建筑集中分布在鄂中、鄂西地区,著名的如刘备郊天台、望夫台、古隆中、水镜庄等。这些纪念性建筑往往和书院组合成一种极佳的文化传承模式,此外,还有摩崖、雕塑、石刻等遗迹及传说故事、戏剧、曲艺、绘画、说唱、皮影、剪纸等民间文化艺术。
三国时期无疑是荆楚地区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交相辉映、五彩缤纷的三国历史文化、《三国演义》文化、关公文化与民间三国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大批文艺作品和历史著作等三国文化资源,是源源不断、惠施万物的宝贵财富,是湖北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各类三国故事、书籍、游戏、动漫、商标、饮食产品等层出不穷,通过多种媒介广为传播。(全媒体记者张亚婷整理)
诸葛亮出山后的收入与支出
□付开镜(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教授)
诸葛亮与弟迁到襄阳西南阳郡之邓县的隆中,躬耕陇亩,度过了多年耕读生活。当时,北方避难到荆州的游民甚多,刘表并未进行严格管理;另一方面,诸葛亮与襄阳大族和荆州官方人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尽管他在隆中的隐居生活并不富裕,但作为客居于此的士人,他应该没有承担赋役,这是他享有耕读生活的前提。
诸葛亮出山后,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所得赏赐、俸禄以及田桑产出。诸葛亮所得赏赐是其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刘备攻占成都时,赏赐诸葛亮的黄金等物,数量巨大。其后,诸葛亮所得赏赐也甚多。诸葛亮所得的收入足以满足其家庭基本生活之需。但是,诸葛亮生活节俭,死后“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其为官所得的赏赐,可能早已上交国库,以奖掖有功将士了。(全媒体记者张亚婷整理)
诸葛亮的创新独特之处
□谭良啸(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
史料中称,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成年后又被誉为“识时务之俊杰”,自然不是个因循守旧、迂腐之人。他一生中的诸多言行往往不同凡响,施政治国中的很多措施独具特色,是位具有创新思维、努力求新求变的杰出政治家。
在隆中,诸葛亮的生活可以概括为:躬耕,读书,交友,拜师,游学,评说时局,鼓瑟吟啸,择妇成家等,其中都有与众不同的创新独特之处,如独自“躬耕陇亩”、兴趣“好为梁父吟”、读书“独观其大略”、求学“独拜床下”、志向“自比于管仲、乐毅”、娶妻“才堪相配”、“三顾”出山等。
诸葛亮出山从政后,他因时顺势,采取了多种创新措施,如“限之以爵”的措施、筑招贤台揽四方贤士、设“参署”机制以“集思广益”等。作为军事家,诸葛亮在军事上创新较多,如推演兵法,作八阵图;运用巧思,制作木牛流马;损益连弩,十矢俱发等。这些创新、独特的成果形成了三国文化独特的风采,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整理)
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子?
□梅铮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
今人了解诸葛亮的模样,大多来自各地武侯祠的塑像、文学著作的插图、戏剧舞台和历代画师的作品。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子?当时没有留下图画,不过,我们可以从史料中挖掘。《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这是史书中少有的人物肖像描述,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但除了身高比较具体外,其“容貌甚伟”只可意会。晋人裴启《裴子语林》有“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衣莅事,使人视武侯,乃乘素舆,着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各军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晋朝距三国时代不远,重要的是,文中观察诸葛亮的视角很直观,其中“乘素舆,着葛巾,持白羽扇”是关键词,也是后世为其作画的重要形象依据。
传世诸葛亮画像的另外一个重要形象依据源自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来描述赤壁大战。此处的“羽扇纶巾”结合上下句可知,是在美化赤壁大战的现场总指挥周瑜。虽然诸葛亮在战前到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曹操也确实败于孙刘联军,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诸葛亮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东吴的水军是作战主力,亲临战场指挥的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可后人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有意识地模糊了主角,将“羽扇纶巾”指向了诸葛亮。
除羽扇、纶巾外,鹤氅亦为当时名士常服。《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时的形象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经此渲染,羽扇、纶巾、鹤氅就成了诸葛亮的典型形象。(全媒体记者张亚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