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产业正从“做大到做强” 影视基地资源亟待整合

新华网 2019-11-08 14:11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 王志艳)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镇北堡,酒旗翻飞的龙门客栈,黄土交错的月亮门……原始、粗犷、古朴的西北风貌在眼前跃现。1993年,著名作家张贤亮将此处开发成西部影城,这片看似荒凉的土地,就上演了无数经典剧作,《一个和八个》《牧马人》《大话西游》《红高粱》《新龙门客栈》等都曾在此取景。

彼时,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称为“中国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尚是一片农田。在影视商业化还未大规模开启时,影视基地的概念刚刚萌芽。

宁夏银川市镇北堡西部影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转折始于本世纪初,电影《英雄》推开中国电影大片的商业化之门,强烈的内生市场需求,使得中国影视业驶入快车道。据中国电影家协会主编的《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影产业直接市场规模近600亿元,观影人次达16.2亿,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之一。

影视基地资源需精细化整合 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随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和地位不断上升,影视行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中表现最亮眼的部分。在诸多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搅动着影视市场的一池春水。

原本只是作为偶然性因素存在的影视城发展成为必然。影视基地是影视制作的重要依托,如果以1996年横店集团投资兴建横店影视城为起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底,20余年的时间,全国大大小小的影视基地数量已有数千家,几乎每个省都有,其中一半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浙江横店影视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影视基地在我国已经从一个新兴的事物发展到遍布全国各主要省市的影视产业重资产业态。”中国电影基金会促进区域影视发展专项基金总监胡敏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谈到,各地青睐影视产业原因在于,其资源高度聚集、文化高度集成、互动高度活跃。

从因《阿凡达》《变形金刚4》取景而蜚声国际的张家界、武隆,到因《大话西游》《红高粱》拍摄而带火西北风貌的镇北堡,经典影视作品和区域经济的成功互动证明,影视资源的合理植入和成功推广,可以附着持久的品牌效应。

重庆武隆天坑地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影视基地数量众多,各有特色及优势,但遗憾的是,大多管理粗放、模式单一,彼此间缺乏互联沟通。在胡敏看来,除了少数几家具有较强行业资源整合能力、运营管理有序的基地以外,大部分影视基地处于专业能力匮乏、景致低端同质、运营规模不经济、电影产能浪费严重的状态。

针对以上症结,2019年6月,中国电影基金会专门成立了促进区域影视发展专项基金。记者了解到,基金的主要职能集中在“推动各区域的影视产业均衡发展,挖掘具有区域特色影视产业的艺术、文化和市场价值,实现区域间产业健全发展;推广、扶持具有社会公益价值、弘扬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发挥公益组织的公益特性,搭建高效、互助的区域间影视发展交流平台。”而其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就是各影视基地。

“中国影视产业正从做‘大’到做‘强’,工业化体系建立和精细化资源整合已经日益迫切,但影视基地领域的行业治理和市场规范还相当粗放。我们在提升影视行业的软实力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胡敏说。

发挥影视在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作用 基地是重要环节

在广义的电影产业链中,影视基地的概念也在拓展,胡敏按摄影棚、人造景致、城市外景地/自然景观以及影视产业园区四个层面进行了区分,并解释各自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价值,“中影国家数字基地、无锡国家数字影视产业园、青岛东方影都这类以摄影棚为主的基地,最能体现电影工业化体系的水平,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有些电影不再需要实景拍摄,在棚内就可以完成。”

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为例,2013年便开始围绕“数字影视科技”这一关键要素布局,以“科技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核心,打造现代电影工业产业链。目前,园区吸引了国内外知名的数字影视制作企业1000余家入驻,每年参与拍摄制作的影视剧项目近200部,承接了“变形金刚”系列、“美国队长”系列,还有年初大热的《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等影视剧的制作。2013年开园之初园区产值仅1.8亿元,依托这些企业和优质影视项目,到2017年产值已近50亿元。

江苏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人造景致则以横店影视城为代表,那里建造的明清宫苑、秦王宫等,以承接古装影视作品为主,它和旅游高度结合,影视为魂,旅游为体,这一模式的鼻祖是美国迪斯尼、环球影城。但据胡敏观察,随着影视制作模式和技术的发展,数字科技对横店冲击很大,横店也在面临转型。

城市外景地/自然景观则无论从空间还是内涵上意义更为广阔,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说“巴黎街头就是最好的外景基地”。很多好莱坞商业电影如“速度与激情”系列、“碟中碟”系列都是在全世界取景。

“电影作为重要的影像传播手段,全球发行,对于城市形象传播影响巨大,一部《指环王》就能带动新西兰的旅游业。从学术层面讲,风景不单单只是景观,它也是有权力的。”胡敏说,相较而言,中国各地历史久远、别具特色人情、文韵和景致的自然风貌如珠落玉盘散布在全国,仍有待挖掘和推介。

影视产业园区这个层面大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推动,影视在文化产业中是核心层,如果把它看成行业中的火车头,可以直接拉动文旅产业当中的很多车厢,但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有赖于政策扶持等因素。

“全国的影视文化资源也是有限的,很多地方政府也需要去争取。像厦门、青岛这样已经有一定影视产业基础的城市,他们把影视产业作为未来5到10年的发展战略,怎样去填充这些战略步骤?吸引影视文化类企业、明星工作室入驻是最直接的方式。”胡敏说。

提升影视行业软实力亟需专业性影视服务支撑

胡敏认为,一个成熟的影视基地应该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丰富的场景作为其基础功能,相应的硬件和技术条件作支撑;完善的影视产业配套服务,包括服装道具制作、灯光器材租赁、群众演员组织等;完备的后勤保障,如酒店餐饮等;相应的财政奖励扶持政策;拥有规范标准的管理服务。

其中最后一项涉及的“专业性高素质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影视基地发展的另一块短板,如果说硬件条件相对好解决,软件的提升却非一时之功。目前,有影视产业专业知识背景的基地管理人员,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胡敏透露,专项基金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搭建交流培训平台,目前也正在接洽国外的培训体系,希望能引进来和院校合作,组织影视基地负责人进行学习,为下一步开设影视基地管理专业做一些准备。

提升影视行业的软实力离不开专业性的影视服务。10月20日,在福州举办的第6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专项基金发起了“中国影视基地联盟计划研讨与倡议”活动,并公布了编纂《中国电影拍摄指南》的计划。该计划拟联合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通过整合国内各影视基地的信息和政策,以文本形式主动走向国际主流电影节市场,推介中国电影产业基础设施的新力量,展现中国城市景观新形象,吸引国际制片合作。

“中国影视基地联盟计划研讨与倡议”活动(主办方供图)

国内在影视拍摄环境及服务方面走在前列的首推“上海”。依托自身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融合的特色,在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指导下,专门成立了影视拍摄服务机构,并从2015年开始连续四年编制《上海影视拍摄指南》,覆盖上海16个区的影视摄制服务工作站,近200个可供拍摄单位取景的影视拍摄取景地,为众多影视作品留在上海、展示上海做了大量工作。

“国外的A 类电影节上,像意大利、法国等都有一本代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基本介绍的册子,可以查询到哪些城市外景可以拍、有哪些后期公司、税收政策明细等等,太实用了。但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样一部全面的拍摄指南,我们将收集整合像上海这样的资源尽快推动。”胡敏表示,未来将借助专项基金的平台分步骤有节点,每年对有诉求、有特色、有影视发展计划的区域进行重点推介,将各地影视产业特色与国内外各类影视资源平台对接,推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