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作家从维熙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
10月29日,中国作协的中国作家网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作家从维熙29日晨于北京病逝,享年86岁。中国作家网用“从维熙辞世:在百年文学潮汐吞吐之中,做一个人文个性统一、心地真诚的作家”这样的标题来评价从维熙的文与人。
据悉,从维熙1933年出生于河北玉田。年轻时曾任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曾任作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长篇小说《北国草》,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沌》等。晚年也笔耕不辍,83岁时还出版了散文集《历史,从未这样》。
2014年,从维熙回忆录《我的黑白人生》出版后,作家阎纲评价认为,“从维熙是新中国第一代声名鹊起的作家,《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开辟了文学史上新的时段,即‘冰河解冻’的时期。”
巨大遭遇带来他文风的改变
从维熙去世的消息引起文坛震动。据资料显示,从维熙16岁开始写作,参加了全国第一次青创会,因常在《北京日报》上发表作品,被《北京日报》看中调入。此后,从维熙陆续出版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南河春晓》。从维熙与王蒙、邓友梅、刘绍棠一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称为“文坛四才子”。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樊星昨日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从维熙早期文风与孙犁相近,描写美好人生,富有诗情画意,早期也是“荷花淀派”代表人物,但1957年之后,他被错划成右派,遭遇了长达20年的劳改、做苦工。因为遭遇的人生捶打,文风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他1979年发表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主人公是一名忠诚的公安干警,却因为政治运动住进了曾经自己建造的监狱。小说结尾,主人公听到周总理去世的消息,想要编一只花环纪念周总理,攀着梯子去摘高墙上的白玉兰,被认为是意图越狱而被枪杀,他的鲜血染红了白玉兰。“从维熙和张贤亮是当年作家中遭遇劳改时间最长的两位,都成为伤痕文学代表人物,《大墙下的红玉兰》写出了当时现实的荒诞,是伤痕文学中‘大墙文学’的代表作。”樊星说。
生前感念巴金的担当
楚天都市报记者从《收获》杂志了解到,在文学史上具有“冰河解冻”意义的《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是在巴金的亲自过问下在《收获》杂志上发表的。
从维熙生前曾写文感怀巴金,追忆了何以将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投给《收获》,而不邮寄给别的文学期刊。“当时似乎耳闻到巴老将主持《收获》复刊工作,我从青少年时代就熟读巴老的《家》《春》《秋》等,在我潜在的感悟中,巴老在文坛中不是作家中追风之柳絮,而是一棵有文胆良知端庄的梧桐。”
从维熙后来碰到《收获》编辑,得知小说正是在巴金支持下获得发表的,并在发表后承受了很大压力,“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两个凡是’正在与‘实事求是’殊死一搏,面对我这部描写监狱生活的小说,如果没有巴老坚决的支持,在那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下,怕是难以问世的。”从维熙在文章中写道。
14卷文集收录540万字
2014年,从维熙推出《我的黑白人生》,追忆自己的坎坷经历。他曾说,“我必须把它写出来,对历史,对良心负责,也对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让他们留下自己的声音。”
截至2018年,从维熙一共出版了79本书。2018年1月《从维熙文集》(十四卷)出版,包括长篇小说卷5种,中短篇小说卷5种,纪实文学、散文卷4种,共54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