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矿山“石头上开花”

东楚晚报 2019-10-09 16:03

本期画家    胡红,祖籍湖北大冶,毕业于黄石工艺美术学校,现为市美协副秘书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习美术,油画、水彩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主办的展览。2017年参加台湾“联璧双辉”两岸艺术家交流展和第五届湖北美术节,作品被湖北美协主编的《2017·第五届湖北美术节丛书·艺术地图》(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录。

■东楚晚报记者石教灯/统筹汪涛/文字

石头上开花?是的,在百年矿山大冶铁矿,这样的不可能已经变成现实。

上世纪80年代,在面临资源枯竭危机时,大冶铁矿人不屈不挠,用了30年时间,硬是在废石堆上,种下了30万棵槐树,让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披上了一层绿衣。

9月27日,记者站在曾经的工矿废弃地上,放眼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绿色,成千上万棵槐树正在迎风招展,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百年矿山绿色转型的故事。

矿山的过往

阎红勇是大冶铁矿的“矿二代”。对于大冶铁矿的历史,他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吴王孙权在这里造过兵器,隋炀帝杨广在这里铸过五铢钱,岳飞在此铸成大冶之剑……”阎红勇谈起这些历史眉飞色舞,自豪感满满。

述说大冶铁矿的历史,如同打开一幅长卷。自公元226年大冶铁矿开始开采,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开采历史。

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成近代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占据大冶铁矿,疯狂抢夺矿山资源。至1945年,日军从大冶矿山共掠夺走500余万吨铁矿石,占掠夺中国铁矿石的9.66%。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黄石成立华中钢铁公司,准备利用汉冶萍公司大冶厂矿旧址,兴建年产100万吨钢的钢铁厂。后因国民党忙于内战,无意搞经济建设,年产100万吨钢的钢铁厂终成泡影。直到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到达铁山,大冶铁矿才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

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再次来到黄石,登上大冶铁矿的露天采矿场,向矿工们了解矿石开采情况,并留下“开发矿业”的重要指示。他这一天去的大冶铁矿,是他一生唯一到过的铁矿山。

重建后的大冶铁矿,迅速形成年生产原矿440万吨、年选矿43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可生产铁精矿、铜精矿、钴硫精矿、块矿、粉矿等矿石产品,可直接和间接回收铁、铜、硫、钴、黄金、白银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成为全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

“矿二代”的梦想

阎红勇的老家在黄冈麻城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为了解决革命老区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冶铁矿等企业到革命老区招工,阎红勇的父亲响应号召,被选到大冶铁矿当工人。

1958年,从麻城到黄石还没有通公路,阎红勇的父亲挑着扁担,一路从麻城走到黄石,整整走了三天三夜,脚底都磨起了泡。

到了大冶铁矿后,看着到处是灰尘,父亲不禁打起了退堂鼓,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才留了下来,这一留便是一辈子。上世纪90年代,阎红勇接了父亲的班,继续在大冶铁矿上班,下井做过矿工,上井做过车间主任。

“大冶铁矿的矿石品位高质量好,按照毛主席‘开发矿业、综合利用’的指示,大冶铁矿加快了矿产开采的力度,每年开采矿石300万吨,最多一年开采505万吨,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大冶铁矿累积开采矿石6000多万吨。”

这样的开采力度,使大冶铁矿的生态环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1958年到现在,大冶铁矿把尖山、狮子山和象鼻山三座连绵起伏的大山,挖成了一个巨大的采坑,这个采坑东西距离是2200米,南北最远距离是900米,天坑的最高落差是444米,整个坑口的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每开采一吨铁矿石,就有3吨岩石伴生。从1958年到现在,大冶铁矿累计剥离出来的岩石足足有3.7亿吨,废石堆积在露天矿坑两侧延绵10余公里。

这些岩石硬度非常高,白天吸热晚上放热,造成铁山比周边的温度高四五度,夏天把鸡蛋放在矿石山上,不到几分钟就能熟;而且岩石经风吹日晒,逐渐风化,一刮大风漫天飞尘。

从阎红勇记事时开始,就觉得天总是灰蒙蒙的。“以前在厂里,大家根本不敢穿白衬衣,只要一穿,没有半天功夫,领子和袖口就全黑了。”阎红勇当时有一个朴实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穿着白衬衫上班,而不是统一色调的工作服。

让梦想变为现实

这样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大冶铁矿人开始“痛定思痛”,决定对生态进行修复。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冶铁矿组织武钢矿研所的农业和植物技术人员,苦思冥想如何在这些石头上种树,经过反复实验,最终他们选择了抗旱耐热的刺槐。

而刺槐也没有辜负他们的信任,顽强地在岩石堆上活了下来。

1986年,为了响应国家生态治理的号召,大冶铁矿开启了“疯狂植树”模式,并成立了120人的植树突击队,专门负责在废石堆植树。

在废石堆上植树,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植树队员不得不肩挑背扛,将泥土运到山上;干旱季节,他们还得一趟趟地挑水,浇灌树苗。

除了植树队员们辛勤耕耘,大冶铁矿还提出“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回填植绿”,并号召公司全体职工积极植树造林。废旧车间被推倒,种上了树;厂区的各个角落,以往被垃圾堆占据,现在全被清理走,种上了花草。

短短几年时间,厂区里种满绿植,处处都是公园,绿色逐渐成了主色调。这对一座百年矿山而言,简直就是重生了一般。

大冶铁矿职工刘原见证了大冶铁矿从灰色到绿色的转变。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之前工厂的屋顶、墙壁和路面布满灰尘,就连树上也是灰蒙蒙一片。现在,树叶能透出自然的绿意,让人觉得很舒服。更为重要的是,空气变得清新了。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到1999年,大冶铁矿人在399万平方米的废石堆上创造奇迹,植树造林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更是达到了91%。

“我们铁矿人一直有着优越感,但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不敢恭维。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正在享受着绿色矿山带来的隐性福利,那就是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铁山也变得越来越宜居了。”大冶铁矿老职工说。

家门口的大公园

除了生态欠账,大冶铁矿还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当初探明的1.03亿吨矿石已所剩无几,再仅靠吃资源饭是行不通的。

“大冶铁矿最红火的时候有上万人,现在锐减到3000人,大部分工人都流失了。”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压力,大冶铁矿提出了“深部开采矿山资源、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口号,再次扛起了转型发展的大旗。

当国家提出治理修复矿山的计划时,大冶铁矿人敏锐地嗅到了先机,率先启动了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工作。

他们利用亚洲最大的露天采坑、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以及面积达100多亩的槐花林,建起了一个绿色的公园。

2007年4月22日地球日这一天,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园,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矿山公园。

阎红勇从当年的矿工,摇身一变成为矿山公园的管理者。他经常到山上走一走,看着一望无际的刺槐林,心中感慨万千,因为这是他们两代矿山人花了30年在3亿吨废弃矿石堆成的石头山上种出的森林。

每年四五月份,漫山遍野的槐花盛开,洁白细碎的花瓣,沁人心脾的花香,引来五湖四海的游客观赏。铁山槐花游,不仅被纳入湖北省赏花地图,成为省旅游局主推的赏花线路之一,还列入了中国赏花游路线图。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推出彩虹滑草、井下探幽、迷宫乐园和变形金刚机器人表演等九大主题活动,瞬间点爆周边旅游市场。仅国庆七天,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门票收入60.6万元,同比增长1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