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创“生态绿城”

湖北日报 2019-09-24 07:55

图为:郁郁葱葱的广水市中华山山麓。﹙视界网熊熙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赵良英通讯员冯家园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带,境内大洪山、中华山、桐柏山汇集,形成独特气候,造就优良生态,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50%,其中随南超过70%,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该市立足资源禀赋,持续实施“绿满随州”“精准灭荒”等行动,全面推进生态绿城建设,着力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高地,自觉担当起“构筑鄂北生态屏障”重任,进一步擦亮品质随州的底色。

1精准灭荒,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9月16日,广水市十(里)蔡(河)公路两侧,近千亩红心猕猴桃成熟上市,20多名农民忙着采摘。

3年前,这里还是荒坡荒山。该市引导市场主体“上山下乡”,十里办事处农民袁斌流转土地1000亩,栽种猕猴桃,让荒山披绿。

2015年,随州市发起“绿满随州”三年行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投入资金9.4亿元,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4.9万亩。

经过3年奋战,全市容易造林的地方基本披绿,还剩下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立地条件差的荒山。这些荒山影响乡村生态环境,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018年,随着全省“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随州迅速启动“精准灭荒工程三年计划”,吹响向8万余亩“硬骨头”荒山进军的冲锋号,着力打造“绿满随州”升级版。

精准灭荒行动中,该市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严把选苗关、栽植关、抚育关,确保高成活率,造一片成一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灭荒造林9.6万亩,占总任务的111.05%,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植绿更要护绿。该市出台政府令,封山育林,开展林地占用、木材采伐、割松脂专项清理整顿和“楚天绿剑”、“楚天剑兰”等专项行动,800多万亩山场得到休养生息,自然复苏。

今年7月,观鸟爱好者发现,大洪山出现凤头鹰、红隼、松雀鹰等多种国家保护珍禽,猛禽数量达到30余种。“以前随州的猛禽记录非常少,这些鸟类在大洪山栖息,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结果。”专家说。

2资本上山,再造一个“绿色随州”

在随县澴潭镇龚家湾村,1.2万亩荒山经过平整,种上油茶。镇干部臧明君介绍,以前山场荒废,沙石裸露,杂草丛生,很容易失火,被村民称为“火窝子”。2015年开始,随州市岳雄丰公司到村里流转1.2万亩荒山,打造高标准油茶基地。

随州低丘岗地多,荒山低产林多。为了让土包子、山岗子产生更大经济效益,该市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和示范服务,支持老板、企业等主体上山,力争“十三五”期间在山上再造一个“绿色随州”。

“前30年砍树,后30年种树”,湖北丰年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徐道明自嘲,自己完成了一个“轮回”。

徐道明本是一位随州高新区淅河镇农民,与兄弟徐道恒学木匠起家,后来从事家具生意,直接或间接砍掉了附近山上的不少树木。近年来,他们响应当地政府号召,流转4个村的荒山秃岭2.6万亩,累计投资2亿多元,种植核桃、油茶等经济林木,建立木本油料基地。

2015年以来,该市有70多家公司企业、250多个合作组织、700多个造林大户进入林业行业,投资总额7亿多元,新建、扩建林业基地38万多亩,使一些宜林荒山披上了绿装。

资本上山,还带动农民增收。在随县尚市镇,神农丰源农业开发公司投资流转2万亩荒山,建设油用牡丹产业基地。5年来,为当地近千名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其中包括1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务工总收入400多万元。此外,还带动基地及周边村民从事牡丹种植、餐饮、民宿等多种产业。

截至目前,随州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直接产值近5亿元。

3生态屏障,实现“青连楚豫”

入秋了,柿子渐红,在石屋和青山秀水映衬下,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乐园。

如今的武胜关绿意盎然,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曾经因为缺“绿”被取笑过。在河南、湖北交界处,关北鸡公山顶的岩石上,曾刻着“青分楚豫”赤红大字,关北青山黛绿,关南荒山连片。

诤诤石训换取广水重视“绿色”的决心,84家单位实行包面积、包栽植、包管护、包成活的“四包”灭荒,总计消灭荒山40余万亩,实现了“青连楚豫”的目标。

构筑鄂北生态屏障,是推动随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该市瞄准全新定位,认真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品质随州。

该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开展十大攻坚行动;深化城乡绿色革命,形成“一轴一环三片”城市生态布局,曾都区“两大片两条线”生态走廊、随北百里风光走廊、广水北三镇生态画廊、随州高新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成果凸显;累计创建国家生态镇1个,省级生态镇12个、生态村155个,市级生态镇36个、生态村582个。

补齐生态短板,打造生态绿城,绿色正成为品质随州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