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书 ① | 陈潭秋: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

荆楚网 2019-08-26 16:55

编者按

家书寄语,纸短情长。革命年代,无论是生死关头的绝笔还是战斗间隙的家信,都满载着骨肉亲情和家国大义,句句深情、字字入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特别策划推出“红色家书”栏目,走进革命先辈们的内心深处,聆听时代背后刻骨铭心的故事,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和力量。

今天为您选择的家书来自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潭秋。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潭秋,湖北黄冈人。此信于1933年2月22日写于上海。他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当时江苏省委在上海大连湾租下一套房子,作为省委的办公地点。这年4月,陈潭秋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工作。行前,他给湖北老家的三哥陈春林、六哥陈伟如写了此信: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

三哥、六哥:

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诸兄的情况我间接又间接的知道一点,可是知道有什么用呢!老母去世的消息,我也早已听得也不怎样哀伤,反可怜老人去世迟了几年,如果早几年免受许多苦难呵!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那[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两孩都活泼可爱,直妹本不舍离开他们,但又没有办法。直妹连年孕产,乳,哺,也受累够了,十九年曾小产了一男孩,二十年又产一男孩,养到八个月又夭折了,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均望告知徐家三妹(经过龚表弟媳可以找到)。

再者我们希望诸兄及侄辈如有机会到武汉的话,可以不时去看望两个可怜的孩子,虽然外家对他们痛爱无以复加,可是童年就远离父母终究是不幸啊!外家人口也重,经济也不充裕,又以两孩相累,我们殊感不安,所以希望两兄能不时的帮助一点布匹给两孩做单夹衣服(就是自己家里织的洋布或胶布好了)。我们这种无情的请求望两兄能允许。

家中情形请写[信]告我校徐家三妹转来。八娘子及孩子们生活情况怎样?诸兄嫂侄辈情形如何?明格听说已搬回乡了,生活当然也很困苦的,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我的状况可问徐家三妹)

弟 澄上

二月二十二日

陈潭秋(1896—1943),名澄,字潭秋,1896年1月出生于湖北黄冈县一个书香之家。1916年考入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在五四运动中,他是游行的带头人,并被推选为武汉学生代表之一到上海联络各地学联。

1920年10月陈潭秋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任社长。同年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参加了中共一大,参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潭秋是著名的“二七”大罢工的组织者之一,事后转赴安源从事职工教育。1924年秋潜回武汉,组建中共武汉地委并担负领导。

1927年7月武汉政府反共,陈潭秋因身份暴露转赴江西任省委书记,秘密配合南昌起义。翌年他调任顺直省委(北方局)任组织部长,后曾到中央组织部协助周恩来工作。

1930年又到沈阳任满洲省委书记。在哈尔滨布置工作时被捕并受刑,坚不吐实,关押两年后获释。出狱回上海后,于1933年转移到中央苏区。他的妻子徐全直因分娩未能同行,随后被捕就义于南京雨花台。

陈潭秋到苏区后任福建省委书记,又转任中央临时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长)。在反“围剿”斗争中筹足了军粮,保证了部队供应。

1934年秋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任中央分局委员,翌年初率一部突围到闽西,途中作战负伤,赴上海治疗。1935年8月前去苏联,入列宁学院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9年夏回延安途中,在新疆接替邓发担任中共驻新代表和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

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时年47岁。

《红色家书》栏目下一期为您朗读的是中国共产党唯一女创始人向警予写给侄女的信。

如果您也想分享革命先烈的家书故事,请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监审:方平凡 查昭

监制:高霞 吴康安

主编:王会

朗读:余佳玉 崔鑫钰

责编:王深宇 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