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漆艺展现清新活力!两场重量级展览相继在汉举办

湖北日报 2019-08-18 20:32

8月15日、16日,“步漆而语——全国高等院校漆艺作品邀请展”和第四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先后在汉开幕。国内外百余名漆艺名家和18所高校的青年学子共同探讨漆艺传承与创新。作为中国大漆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以及全世界最优质的天然漆资源原产地之一,湖北近年来在漆艺创作与教学上日渐活跃,为弘扬中国漆艺持续发声发力。

千年漆艺的新生力量引人关注

破碎的“宋瓷”上,附着着几只大漆制作而成的“蚕”,《蚕食》是暗喻生命的演化?还是文化的破茧?站在《蛋壳体》《飞蓬行子·繁华锦》等漆画前,大气精美的图像扑面而来,过目难忘,谁能想到,这些都是用蛋壳和螺钿镶嵌及犀皮漆的传统材料、技法创作而成,气象一新却又传统不减……这两天,湖北美术馆展出的《大漆世界:器·象》吸引了许多漆艺爱好者冒着酷暑前来欣赏。此次展览也是第四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自2010年创办以来,“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从最初的六七个国家近50位漆艺家参与,发展到今年九个国家126位漆艺家参展。

作为这一展览的执行策划,曾静经历了这一历程。“从最初的渐有起色,到如今的展览频繁、创作活跃,漆艺不再止于实用性的漆器,也不再止于装饰性的漆画,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展览大多是75后年轻作者的作品,作品尽管有不成熟之处,但其可贵之处在于面对丰厚的漆艺历史,年轻人没有按部就班或画地为牢,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表现。比如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多媒体的运用、与新材料结合的实验、对视觉空间的野心等等,有力拓展了漆艺的边界,漆艺在他们手里变得鲜活起来。

同时,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艺术区美术馆,“步漆而语——全国高等院校漆艺作品邀请展”展示的也多是年轻人的作品。来自18所高校的300余件漆艺作品传达着青年学子对于传统漆艺的探索与创新。就在去年,湖北首届高校漆艺作品展也做了前期尝试。

千年漆艺的新生力量引人关注。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认为,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礼仪和最带有民族文化根性特征的大漆艺术,已经在青年一代中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一个传统的文化母题,在迈向现代性的过程中,正焕发出清新的活力。

湖北漆艺创作与教学日渐活跃

这两场展览在国内外都已有一定口碑与影响。何以都在湖北开展?其实,湖北近年来在漆艺创作与教学上一直动作频频。

从新石器时代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算起,中国漆艺历经春秋战国的高峰、汉唐的低落、元代的复兴与明清的鼎盛,至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漆艺与陶艺、水墨并列为中国三大传统艺术媒材。我国不仅是漆艺发明国,更是全世界古漆器遗产最多的漆文化大国。而湖北,是中国大漆艺术的重要发源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2009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恩施、巴东等地也是全世界最优质的天然漆资源原产地。得天独厚的基础与条件,赋予了大漆文化在这里的传承与发展。

这几年,“漆艺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荆楚传统漆艺研培班、楚式漆器传承人群培训班先后举办,这些高规模高水平系统性的培养计划,一方面全方位培养高校学生对漆艺的认识与实践,一方面推动传承人群与高校结合,促进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据了解,漆艺虽有辉煌灿烂的历史,但进入现代社会后,因其制作周期长,多属小众奢侈品,很多从业者难以靠此谋生,一度陷于凋零。近些年,随着大漆小件(如手镯、串珠、茶具等)的开发和创新,实用漆具日渐增多,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再加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漆艺专业,逐步普及,漆艺前景日益广阔,年轻人了解与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大。

知名艺术评论家张颂仁表示,漆艺在日本和韩国的民间都没有断层, 通过日用漆器和祭祀器皿,继续代表本国工艺的最高境界。“制器者尚其象”,漆艺在发祥地中国的复兴,除了必须重新理解适合于制器的“象”,当代的任务还必须把漆作为一种“技术”重新理解,在世间的“物”中为漆找到最合适的位置与形态。在发掘精神内涵的同时,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创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王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