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坚守:探寻最后的修笔匠
- 曾几何时,与文质彬彬、气宇轩昂这些辞藻搭配的形象里,少不了整洁上衣口袋里,别一支闪着光亮的钢笔。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如今钢笔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同淡出人们视野的还有钢笔修理工。只不过,在这一次命运的安排里,汪俊年选择了坚守。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摄
- 在武昌解放路288号门栋,穿过一段小巷,一个工作间就藏在楼梯后的小隔间里。工作间的主人汪俊年,靠着父亲的传承,坚守着修钢笔的手艺。这条街上,曾经还有三五家这样的手艺店,但如今踪影全无。对于钢笔,汪俊年的坚守里,有一个手艺人的倔强。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摄
- 对于钢笔,汪俊年的坚守里,还有穿越时空的怀念。今年63岁的汪俊年,白胡子早已绕满了脖颈,“英雄”“派克”“永生”“金星”……这些在岁月深处,渐渐无从打捞起的钢笔名字,躺在汪俊年的工具箱里,还如30年前,在汪俊年的父亲手中时那般闪亮,但渐渐鲜有人问津。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摄
- 偶尔有一些老主顾,一些曾经找汪俊年父亲修过钢笔的朋友,还会光顾一下汪俊年的生意。一元钱、两元钱、三元钱……修理费如今更像是一种简单的问候。抽半天的时间,汪俊年在工作台前点一支烟,等顾客上门,修钢笔,或者眼镜、拉链、雨伞,修什么都好。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摄
- 这狭小的工作间,更像是汪俊年退休后的一个修炼场,他修的是他自己。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