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通讯员朱敏 夏凡 易阳)7月5日上午,江夏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授牌及证书颁发仪式,在江夏体育馆举行。
此次共有12个项目(传承人)入选该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分别是:草把龙(朱汉生)、玉器雕刻技艺(张军桥)、通草画技艺(胡家洪)、荆楚刺绣技艺(徐凡)、安山柯氏生态原浆酒制作技艺(柯进)、山坡河垴烧制作技艺(刘自林)、山坡光明茶制作技艺(韩英文)、金口生炸丸子制作技艺(谢修文)、金口榨油技艺(雷寿术)、湖泗豆腐角制作技艺(张保鸿)、湖泗合菜面制作技艺(吴连英)、湖泗窑陶瓷制作技艺(胡本军)。
梁子湖
江夏是文化大区,区内特色文化资源丰富,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较多,传承情况较好。该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称,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高全民非遗保护意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加大保护的力度,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创新新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
授牌仪式结束后还进行了草把龙的收藏仪式及交接仪式。
看一看这12项非遗项目都是啥
草把龙
草把龙
草把龙又名稻草龙、草把子龙灯,形貌基本与布龙相似,只是环缠龙身之物多是由稻草或其他青藤、柳枝等物,民间流传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所以草龙多为青少年在元宵期间玩耍,所以古镇金口至今流传着一首民谣“草把子灯,年年有,玩灯的小孩不怕丑……”。
草把龙有着轻便、环保、新颖、传统等特点,把民俗舞蹈和草把龙灯结合在一起,配上特制的音乐,通过表演艺术,把丰收的喜庆,热闹非凡的气氛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玉器雕刻
该技艺从清末陶氏家族传承延续至今,金玉族产品经过精雕细琢,形象生动逼真,深受广大玉器爱好者的喜爱,其雕刻的技法、刀法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传世四代人,曾祖父陶懋清在武昌府鼓楼洞前有一作坊,全家以琢玉为生,作坊名为“陶记琢玉坊”。
通草画
指画
通草又称通脱木、木通树、天麻子。原产华南和台湾,是制宣纸的原料。将茎的中心组织取出,可制外科敷料和水彩画纸。19世纪兴起于广州,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不过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国内传世不多。近年来,通草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荆楚刺绣
荆楚刺绣以楚文化为生存环境,是展示楚文化的一个生动载体,它真实记录了楚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在江陵马山砖瓦厂发掘的一座楚墓中出土了大批战国时期的刺绣品,出土数量之多使其有地下丝绸博物馆之称。荆楚刺绣于1910年荣获南泽会一等奖,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金牌殊荣,与苏绣,湘绣等一起被列为中国十大名绣,又以其独特的针法和多变的技巧独树一帜。
目前学术界公认荆楚刺绣主要包含各种湖北地方绣,分布区域以武汉、洪湖、荆州为主,扩及当今整个湖北省全境。
柯进生态原浆酒
制作技艺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在江夏区安山街雷家墩巷子深处,就藏着这么一家并不起眼的酿酒作坊,作坊里的一家祖孙三代酿酒人,家酿纯粮原浆酒以口感清冽,醇厚绵长闻名乡里,很多街坊乡邻从小就是喝着他们家原浆酒长大的,后来其儿子孙子也在喝他们家的原浆酒,影响了安山几代人,也有一些外省市的朋友也慕名驱车而来,满载而归。
今年78岁的柯希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酿酒。他从小就跟着老父亲传承着祖上传统的古法酿酒,精选优质的稻谷和高粱等为原料。
山坡河垴烧
制作技艺
江夏区山坡街河垴社区有祖孙三代在做酒。祖父:刘立信,父亲:刘自林,第三代传人:刘欢欢。由刘立信创立了温控技术,刘自林创立了精准程序,刘欢欢利用现代手段对祖父和父亲的技术进行了全面提升,形成了刘家独特口感的河垴白酒。
制作方法:选高粱和谷按七比三的比例冲洗浸泡,装罐蒸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出锅后放凉冷却,上酒橱堆成堆发酵,24小时后打开降温,降温后装罐蒸馏出酒,出酒后入缸封口存放。河垴烧在当地特别受欢迎。江夏人特别喜欢河垴酒的口感,将其称为“江夏茅台”。
山坡光明茶
制作技艺
山坡光明茶在江夏区久负盛名,茶场地处山坡街的光明村,该村茶园位于天子山、梁子湖、山坡湖交汇处,山水相映,自然环境优越独特、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吸山水之精,呐云雾之气,特别适应茶叶的生长。山坡街光明村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但在计划经济时代一直不景气,如今的光明村处处茶树连绵,绿意盎然。淡淡的茶香在阳光下于四野中弥漫,慢行于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金口生炸丸子
制作技艺
金口位于长江中下游,鱼米之乡,热爱美食的金口人自己创作的传统美食金口生炸鱼圆早已声名在外,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制作方法,精选新鲜草鱼10斤,肥五花肉1.5斤,草鱼红,手工剁成肉馅,放入木盆中,味精少许、胡椒少许、白糠少许、生姜切碎,小葱切碎、鸡蛋2个,手工调和20分钟,加入食盐0.3斤,2个小时后再调和10分钟。锅内放入菜油5斤,待油烧开8成熟,双手捏住成乒乓球大小放入锅中,炸至金黄色起锅,美味的金口生炸圆子就制作成功了。
金口人都会做这道美食,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桌上都少不了这道美食,每当年关将至,金口街上都是生炸圆子的小摊,许多外地的游客会特意前来委托制作这道美食,带回家过年。
金口榨油技艺
民国年间,镇内康均益榨坊有12盘榨,16头牛,日产食油1000余斤,在汉口设有油庄,所产“水自麻油”饮誉武汉。后增榨坊、油行5家。解放后,食油由金口粮管所经营。1956年,金口粮油加工厂有25匹马力柴油机1台,木撞榨8筒,台时产油70斤。1957年,改木榨为14台螺旋榨和2台95型榨油机,日产量9000斤。1978年后,平均年产麻油52万斤,菜油56万斤。
湖泗豆腐角
制作技艺
炸豆腐角
相传豆腐角流传于元末明初,三角形状,类似古代军中的战旗。三角形的油炸豆腐块,选用湖泗特产蜂蜜豆浸泡磨浆,沥净豆渣,用石膏卤水点浆。菜籽油是炸豆腐角的上品,火候也很关键,要做到先强后弱,下锅时要猛火淋油,没有粘连后用中火,炸至谷黄色,两面鼓起即可起锅。豆腐角做菜讲究的是“煨”,放入锅中水煮40分钟左右后调好味,再连汁带汤放入小水缸盖好,围上碳火煨三个小时,淋上麻油,撒上八角、味精装盘。
湖泗合菜面
制作技艺
传说明朝洪武年间,刘伯温到湖泗一带赈灾,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有的拿出面条,有的拿出芍粉,有的拿出红花,有的拿出豆腐丝等,大伙将所有东西合在一起做了这道菜。刘伯温吃完以后大赞美味,并将其称为“伙菜面”,流传过程中慢慢演变为“合菜面”。
界豆
“合菜面”中的面条和苕粉是百姓家中的生活主食,红花菜和豆腐丝作为辅料,八角、酱油和味精为佐料,鱼卤、肉卤为香料。几百年来,“合菜面”在湖泗地区代代相传,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又经过不断的完善流传至今,已成为该地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且一般都是第一道菜。
湖泗窑陶瓷
制作技艺
江夏湖泗窑是五代至明代瓷窑。窑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东部的梁子湖和西部斧头湖沿岸的丘陵之上。20世纪70年代在江夏湖泗镇夏祠村首先发现窑址,因此也称“湖泗窑”。产品以青白瓷为主,种类比较丰富。
汤逊湖鱼丸
江夏共拥有区级非遗项目36项
江夏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龙泉山云遮雾绕、梁子湖秀水涟漪、中山舰名扬四海、明王陵气势恢宏、江夏黄天下公认。古老的江夏得山之灵气,拥水之秀美,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莲船
2008年江夏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4项,日前江夏区人民政府又为第二批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授牌;截至目前,该区共拥有区级非遗项目36项,其中市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非遗项目1项。内容包括:
(一)民间文学5项:
梁子湖的传说、龙泉山的传说、金口的传说、熊廷弼的传说、朱元璋的传说;
(二)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杂技共14项:
美术:指画艺术、剪纸艺术、根雕艺术、玉雕技艺、通草画技艺;
音乐:湖泗吹打、金口栽田歌、金口灯调、斧头湖渔歌、打莲歌;
舞蹈:凤凰灯、采莲船、草把龙;
杂技:天狮;
(三)传统技艺15项:
舒安藠头制作工艺、豹澥白花菜制作技艺、庙山汤逊湖鱼丸制作技艺、金口烧腊制作技艺、五里界界豆酱制作工艺、荆楚刺绣、柯进生态原浆酒制作技艺、山坡河垴烧制作技艺、山坡光明茶制作技艺、金口生炸丸子制作技艺、金口榨油技艺、湖泗豆腐角制作技艺、湖泗合菜面制作技艺、湖泗窑陶瓷制作技艺;
(四)民俗2项:江夏黄、呼龙下十。其中,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梁子湖的传说》; 市级非遗保护项目8项:《龙泉山的传说》、《江夏金口传说》、根雕艺术、采莲船、舒安藠头制作工艺、庙山(汤逊湖)鱼丸制作技艺、五里界界豆酱制作工艺、江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