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横祸挡不住
本文来自周刊君大家族壹读
(ID:yiduiread)
6月13日,广东深圳,一住宅楼20层玻璃窗坠落,砸中楼下路过的一名男童。
6月16日,被高空坠落玻璃窗砸伤的男童因抢救无效离世。
男童家人深受打击
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就这样离去了,这对男童的家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然而,这不是个例。
不容忽视的“城市病”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建筑高度也越来越高,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高空坠物就成了常见的“城市病”,全国各地因高空坠物致死、致残的案例不胜枚举。
一寸长一寸强,高空坠物也是如此,物体坠落的高度越高,其杀伤力越强。
一枚重30克的鸡蛋从4楼抛下,会把人头顶砸出个肿包;从18楼抛下,能砸破人的头骨;而从30楼抛下,冲击力足以致人死亡。
高空坠物杀伤力有多大?一颗鸡蛋,足以致死
国内外从专家学者到新闻媒体,用各种实验案例向公众阐明高空坠物的危害性,各城市采取呼吁、教育、监督管理等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但高空坠物仍旧屡禁不止。为此,网友们称高空坠物为“防不胜防的飞来横祸”。
从一些视频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空坠物的物全部来自高层建筑,中招的受害者全部是在建筑物边缘被击中。
依据视频资料目测
建筑物边缘约2米处为高空坠物高发区域
所以这些“防不胜防的飞来横祸”发生的必要因素是,你离它太近了。
《韩非子·五蠹篇》中有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建筑物原本是给人类带来庇护的伟大发明,是人类的避风港,但你依然要与它保持一个安全距离。
为何要与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
我国的城市规划主要遵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该规范对道路边缘距建筑物最小距离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要保持一定距离,主要是考虑在建筑底层开窗开门和行人出入时不影响道路的通行及一旦楼上掉下物品也不影响路上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及有利安排地下管线、地面绿化及减少对底层住户的视线干扰等因素而提出的。对有出人口的一面要保持较宽的间距,为的是在人进出建筑物时,可以有个缓冲地方,并可在门口临时停放车辆以保障道路的正常交通。”
关于道路边缘至建筑物的最小距离,《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居住区道路边缘距离建筑物最小距离为5米,小区路边缘距离建筑物最小距离为3米,组团路及宅间小路边缘距离建筑物最小距离为2米。
对于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空坠物现象,到底是居住区未按照相关规范规划设计,还是规范的距离数值不能满足坠物安全的需求呢?有学者采用物理痕迹研究法,对2002年入住南昌市阳明锦城小区(多层)住户高空坠物的散布范围进行了研究。
经过三年持续观察,共收集到288个坠落物的数据,样本分别为人、建筑构配件、生活坠物和其他四大类别。
高空坠物的主要范围分布在1~5米,占所有坠物总量的81.8%, 其中散布范围为2~3米者最为集中,占所有坠物总量的29.3%,其次是1~2米和3~4米,分别占22.9%和18.9%。
因此,结合行为分析和坠物性质等相关数据,基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散布范围在1米以内的一般为坠物;在1~3米者可能为坠物和抛物;散布范围超过3米者,抛物几率较大;在3~7米者多为生活抛物的散布范围;而超过7米,一般认为是恶意抛物(掷物)。
此数据仅限多层居住环境,不适用于高层居住环境
通过对数据的比对分析,研究者认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组团路及宅间小路边缘距离建筑物最小距离为2米”的距离数值应放宽至不小于3米,才能有效减少高空坠物带来的伤害。
另外,无论是人为还是非人为产生的高空坠物,都可能具备一定的初速度,再加上坠落物性质、质量、大小、形状的不同,环境也会对坠落过程产生明显的影响,高空坠物的复杂性迫使很多时候难以认定事故责任人,导致民众对居住环境安全性的质疑。
坠物伤人无法断绝吗?
防止高空坠物伤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防止物品坠落;二是切断坠物伤人的途径。
防止物品坠落主要靠对居民的教育、监督,以及对整个建筑物定期的维修、检查、保养等措施。
但切断坠物伤人的途径却可以通过规划设计实现,将行人与坠物隔绝开,避免行人进入高空坠物的区域范围。
那么如何将道路与建筑外墙隔离开呢?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将道路设置于建筑外墙界面之内,使建筑形成天然的遮蔽物,典型的建筑空间形式住宅底层架空和骑楼等。↓↓↓
二、道路位于建筑墙外界面之外且紧靠墙面的,可以考虑依托建筑外墙界面,在道路上方设置挑檐,防止坠物伤人。↓↓↓
三、道路与建筑外墙有一定距离的,可用绿化带设置隔离区,以隔离区作为屏障将坠落物与行人隔离开,从而保障行人安全。↓↓↓
四、位于建筑外墙界面之外,隔离区之内的地带,就需要采取竖向隔离的措施,比如在居住区中设立有顶行人道。↓↓↓
依照上述设计规划的方式看,下图这条紧邻高层建筑的路危险系数之高,可以称之为“通向伤亡之路”了。↓↓↓
我们再回看一下深圳高空坠物的事发场景,如此高的建筑下方仅有一个1米多宽的单薄挑檐。
据说现在该小区正在全面排查住户窗户的螺丝松动、滑撑断裂等问题,很多住户还给窗户安装了防坠钢绳。
壹读君看来,如此高的建筑需要的恐怕不仅是防坠钢绳,还需要一个至少超过3米的宽厚挑檐,一套与时俱进的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以及以人为本而非唯利是图的开发商吧。
李晨. 城市住宅高空坠物的建筑设计原因分析[J]. 城市问题, 2005(6).
李晨. 城市居住环境高空坠物的行为—空间策略研究[J]. 城市问题, 2010(3):28-33.
李晨. 高空坠物痕迹引发居住环境安全距离的思考——关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道路边缘至建筑物距离规定的疑问[J]. 城市规划, 2010(11):75-78.
高叙法. 高空抛物、坠物事故频发引人忧思[J]. 社会, 2003(4):61-63.
本社.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
值班编辑: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