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聋用眼睛“看课” 聋校“无声学霸”被北京联大录取

楚天都市报 2019-06-13 07:27

图为夏安安(右一)和同学合影武汉市第一聋校供图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通讯员白莉莎

2007年来到武汉,监利孩子夏安安在这座城市已经度过了12个年头。由于先天性耳聋,他听不到任何声音,但却并不妨碍他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今年残疾人高等教育单考单招考试中,夏安安被北京联合大学录取。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他就读的武汉市第一聋校,了解这位“无声学霸”的成长故事。

爷爷奶奶陪读12年

他最爱奶奶做的饭菜

夏安安今年19岁,是湖北监利人,但他在武汉市第一聋校的时间甚至比很多老师还要长。上小学前,他就在武汉市第一聋校校内康复机构进行了一年的康复。从上学开始,爷爷奶奶就来到武汉,开始了陪读生活。

学校今年从硚口区古田五路搬迁到古田二路,他们也跟着搬家。为了让家长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学校专门组织了手语教学,夏安安也学会了唇语,爷爷奶奶用简单手势可以和他进行交流。

通过微信,记者和已回家的夏安安取得了联系。他告诉记者,爷爷奶奶陪读12年,很不容易。高二时功课比较紧,他上完晚自习每天很晚才能回家,又累又饿,但不管多晚,到家后奶奶总要问“累吗,先歇会,要吃宵夜吗?”起初,他听奶奶这样问只觉得奶奶好,后来就觉得这是一家人对自己的期待。

上了高三,夏安安转为住读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吃奶奶亲手做的饭的机会少了,奶奶的唠叨更触动他的心。当记者问他最爱奶奶做的什么饭菜时,他很快在微信上回复“豆角炒肉和蛋炒饭,最喜欢这俩”。夏安安说,奶奶也到学校送过饭,后来他心疼奶奶,再加上学校有食堂,就不让奶奶来回奔波了。

用眼睛看课

他在老师关心下成长

夏安安的同学除了部分人有人工耳蜗,可以听到一些声音外,大多数和他一样,都是完全听不见的孩子。武汉第一聋校教务副主任王玮说,聋哑学生的逻辑分析性较强,但需要更多语言讲解,才能更好理解课程,在数学、物理的学习上往往会遇到更多困难。

在夏安安看来,这些课程对他们来说确实很难,但也不是学不了,“需要集中精力,用眼睛看老师解题的过程,因此要求我们自学能力要强,还要有耐心。如果开小差或没有完整看解题的过程,就基本听不懂。所以上课时老师总说,先看老师讲课再抄笔记。”

要发现这些安静孩子情绪上的小变化,并进行针对性的开导,除了家长的留心,更多的时候也要靠老师的细心。

高中年级组组长胡胜军教夏安安数学,他发现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成绩一直很好的夏安安开始表现不稳定。孩子爷爷的一句话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孩子一回家就离不开手机,连吃饭都要看。”于是他建议夏安安住校,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和其他同学一样,手机由老师保管。不久,夏安安成绩快速恢复了原来的水平。

赶考路上学会自理

他期待精彩的大学生活

和普通高考不同的是,残疾人高等教育单考单招考试是由各高校单独命题,按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录取。各高校的考试时间安排是错开的,从3月底一直到4月上旬,持续半个月。这段时间,夏安安四处赶考。山东滨州、重庆、天津、长春、北京,每场考试结束后,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城市的考场。

但夏安安表示,这样连续的奔波,对自己是一次全新的锻炼。因为在家时,他基本没洗过衣服,因为有爷爷奶奶代劳。后来住校了,看到其他同学都是自己洗衣服,于是他也跟着学会了洗衣服。在赶考的半个月里,他都是自己洗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变强了,他也觉得很骄傲。

夏安安的奔波得到了回报,他同时过了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在残疾人高等教育单考单招考试的高校中,这三所高校都相当于一本院校,最终他选择了北京联合大学,因为对该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比较感兴趣。

昨日,他向记者描绘即将来临的大学生活,“希望和新同学和谐相处,看教授们讲的精彩课程,能独立生活,我的大学生活一定会很美好。”

他的同学们也很牛

全班12人都上了一本

在赶考路上,夏安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武汉市第一聋校教务副主任王玮告诉记者,夏安安所在的高三(3)班一共有12人,今年全都被残疾人单考单招的一本院校录取,夏安安的同学彭俊璇也被北京联合大学录取,另外有4人被长春大学录取,6人被南京师范学院录取。可以说,这个班是一个安静的学霸班。

据了解,优秀成绩的背后,是辛劳的付出。这12所相当于残疾人单考单招中的一本院校,分布在全国11座城市,两场考试的时间间隔不过两三天,每一个考场,都留下了这些孩子和老师的身影。在黑龙江绥化学院的考试结束后,为了赶上长春大学的下一场考试,师生们把行李带到考场门外,考试一结束就赶去火车站,匆匆奔赴长春。从武汉出发去滨州,为了尽量减轻孩子们的差旅费开支,老师们选择的是20多个小时的卧铺快车。王玮还记得,等到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回到武汉后攒下的火车票摞起来,比一本词典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