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的微笑服务是这样炼成的 一个“坐下起身”需要20个动作完成

武汉晨报 2019-03-08 04:22

来自多个部门的内训师 记者李永刚 摄

为提高服务质量,武汉地铁运营公司开展了微笑服务品牌建设,从而诞生了一批内训师,其中女性内训师占九成以上。她们除了工作,还要给同事们做礼仪、“三语”(普通话、英语、手语)等多方面的培训。这群女内训师,培训着一批批地铁新人,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服务乘客。特别是军运会今秋在武汉举办,地铁作为城市的窗口,将展示给国际友人一个高质量的服务队伍,这群内训师的责任更重了。

耐心教

每个动作纠正、示范

朱佳莹是1号线汉西一路站的客运值班员兼内训师,端庄大方,仪态得体。她主教新同事服务礼仪,包括站姿、坐姿,甚至回答乘客问题时该用怎样的眼神、表情等。朱佳莹说,仅“坐下起身”的训练,看似简单,其实由二十个动作组成。

坐下的十个动作分别为:眼睛平视前方;左脚迈出三步;走向椅子左前方;右脚迈出一步到椅子前方;左右脚并拢;右小腿向后试探椅子;(女士拂裙,男士不用)坐在椅子1/3处;右脚和左脚并拢;右脚向前方微微伸出(体现美感);左脚向前微微伸出靠近右脚,同时双手女士交叉放在大腿处,男士双手分别放在大腿处。

从椅子上起身,也需要类似的十个动作。全程几秒钟,却需要20个动作。

对内训师而言,将每个动作进行分解、讲解、示范,不是简单的活儿。“我们经常面对10到20人进行培训,5人一组,对于这套动作,我常常是边讲边做,虽然大家很认真,可难免会少一个动作,或多一个动作,这都是不合格的。”朱佳莹说,这些都需要她一个个示范,一场训练下来,她说得喉咙冒烟,腰酸背疼。但是,看着大家的动作渐渐有了模样,她内心满满都是成就感。

以柔克刚

换位思考解决问题

曹莉和祝阳的培训方向是让新人学会解决各种纠纷,用智慧处理矛盾。

曹莉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豁达地处理和乘客之间的关系。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内训师祝阳说,每一个有矛盾的事件,在双方看来都是委屈的,站在乘客角度去解决问题,有利于解决矛盾,个人工作起来也会比较顺畅。

女内训师们就是这么用女性特有的以柔克刚的方法,教会新员工们与乘客打交道,做好服务。

巧办法

帮“不愿开口员工”说英语

自去年6月份开始,武汉地铁运营公司提出“三语服务”迎军运目标,内训师吕璐除了上班,还承担起部门、站区的英语培训辅导工作。

和教大家礼仪不同,英语培训中,很多员工不好意思开口。为此,吕璐将课程内容按天进行量化,每天学一点,积少成多。她把大家拉进一个微信群,把每天要读的英文句子发音发在群里,大家可以在群里跟读,不好意思的同事可以私聊读给她听,她再一一指正。

“学习群里有30多人,我一一指导往往需要一个多小时,很累。”吕璐对记者说。可是每次听到同事兴冲冲地跑来跟她“报喜”,吕璐觉得一切的辛苦都值了。

重推广

手语课堂拉出车站,走得更远

去年1月,内训师田霄媛接到新的任务,要将“双语服务”升级为“三语服务”,车站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学会手语。花了一两天的时间,田霄媛对照网上的教程学会了手语的文明十字用语,以及一些日常交流用语。

随后,她在每天班前会十分钟的时间里选取一句手语教大家。“一天学一句,积少成多,一个月后,就能和聋哑乘客进行简单的交流。”田霄媛说。

工作之余,田霄媛还将手语的学习从车站带到更多地方。目前,在她参演的一部反映地铁生活的小品中,她特意加入手语的表达部分,让更多员工感受到手语的重要性。

记者郭佳通讯员曾斯产启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