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卫中通讯员孙克亮
1月12日清晨,武汉后官湖畔。祥云航空低空旅游公司的黎世琴,正在绿道上晨跑。突然,一只猪獾剪径奔过。有晨练者认出这是猪獾,湖边已10多年没见过了。
1月15日上午,彭家山村居民姚婆婆家。农具闲置在院子角落已多年,满院的橘子树上还挂着果,透过树干的一片橙红俯视后官湖,美不胜收。
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蔡甸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2013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复后官湖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6年通过试点验收。
申报建设的5年间,蔡甸区累计投入4亿元,开展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周围农渔业向湿地旅游教育产业转变。多项指标表明,后官湖生态价值已全面超越其农耕收益。
变身教育休闲“大课堂”
1月12日,天气不太好,后官湖湿地公园内仍聚集不少游客。附近两个停车场可以停下2000多台车,接近中午时停车场已经停满。
游客多以家庭为单位。他们进入公园就租下四人座脚踏自行车,在公园绿道上游玩。公园里新建的美食街,有76间商铺,里面摆卖各种风味小吃和文创工艺品,惹得不少游人逡巡不前。
公园有多条木制栈道通向湖边,许多游客领着孩子在水边徒步。武昌中华路的夏紫晴,最喜欢由父母陪着在湖边画画。她正在学国画,端坐在水边观察着湖底的水草,构思着新作。
后官湖公园针对湿地设计了科研监测和智慧教育体系。沿湿地公园绿道深入3公里,在一片密林深处就有一个保护管理站。这儿有湿地栈道、植物认知区、生态展示区、花园景观区,一草一木,道路座椅等,都做了解说标识,俨然一个立体可触摸的湿地知识课堂。
公园管理处金春梅说,以教育休闲为主题的湿地旅游,是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利用的主要方向。教育休闲是家庭周末出行的最主要动因,满足这种需求,为公园带来丰富而稳定的客流。
据统计,2013年,后官湖湿地公园旅游收入为20万元。到2018年,旅游收入增加到2200万元。由于公园免费开放,能统计的年客流量已达500万人次。后官湖岸彭家山村居民摆卖农副产品,从事餐饮、采摘服务等,个人年收入可达1万元至6万元不等。
农耕退出的得与失
彭家山村,位于后官湖与马鞍山之间,是一个建在半山腰的村庄。村中一条单车道柏油路与山体平行,横贯全村。特殊的地形给这个山村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上山开荒养鸡砍柴,湖边种地养鱼。
1月12日下午,彭家山上童湾12号。74岁的范爹爹刚刚帮村民做建筑活回家,巧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他说:“湿地公园建设占用了村里全部农田,我现在不种地了,偶尔去路边卖橘子和熟食,其他村民不少在路边开了餐馆。”
此前,马鞍山南麓与后官湖岸边是个封闭的农业生产区,只有一条乡间小道通向外面世界。村民在山坡种橘子树,在湖岸边种水稻,挖塘养鱼,下湖围网养殖。
2012年后,湿地公园建设启动,田地和林地征收,湖中围网养殖全部停止。范爹爹说,那时候村里年轻人不多了,大都是老人和孩子。随着湿地公园游客增加,老人们在家门口做起旅游生意。“我前年卖橘子卖了2万元,去年生意不太好,主要是橘子少了,只卖了1万多元。”
天气好的时候,后官湖岸边会摆出很多摊位,主要卖橘子、草莓、甜瓜等水果,人多的地方也有卖煮鸡蛋、玉米等熟食。范爹爹说:“真希望公园再增加点项目,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人,人多了我们的生意才会越来越好。”
湿地公园从农业生产转型旅游经济,除了直接的旅游服务收入,湿地给予社会的更多价值正逐渐显现。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后官湖岸看到,隆冬时节,水底水草仍茂密生长。水草是空气和水源净化大师,可以锁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水体中的重金属。据水务部门最新监测,后官湖水质持续保持在三类标准。
有关专家称,可饮用的三类水体和湿地生物多样化环境,对区域生产生活质量的提升,并非一个小群体简单的农业生产收益可比。这片生态敏感区,农耕退出后的生态价值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