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婷婷和妈妈潘俊在一起
邵婷婷指导黄石的孩子练习篮球
生活中的邵婷婷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 陈子才/文 何戈/摄 曹洋博 陆文博/视频)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逐步吹向各个领域。
1986年4月,《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拉开了体育界改革的序幕。在这一背景下,湖北省第七届运动会首次离开省会武汉,移师黄石。
作为黄石体育人,邵婷婷被不少喜欢篮球的体育爱好者所熟知,但鲜为人知的是,邵婷婷的爸爸邵义华、妈妈潘俊也都曾怀揣体育梦想,并将这一梦想传递到了邵婷婷身上。
“我们一家跟篮球都很有缘”
初次看到潘俊,你绝对想不到,她已年过60岁。
岁月仿佛对她格外温柔。她看起来很年轻,气质很好。
她说,这一切都只是因为她喜欢运动,她至今还保持着每天要跳两个小时广场舞的习惯。
潘俊的体育梦想,源于小学三年级。
那一年,学校组织运动会,她参加了一项短跑,并取得全校第一。领奖时,体育老师们建议她:“你速度不错,要不跟着一起练篮球吧。”
在潘俊读书的那个年代,学校似乎格外重视体育、文艺项目,譬如篮球、足球,都有专门的校队。潘俊的身高并不高,她听从老师的建议,开始练习篮球,直到初中毕业。
进入高中后,潘俊改练排球,并顺利成为排球队的主力队员。
1974年,湖北省第四届运动会召开,潘俊作为队内主攻,率队获得全省第二名。1975年,潘俊进入冶钢工作。当年的一次厂内篮球赛中,潘俊是女子篮球队队员,在训练和比赛时,她认识了男子篮球队的邵义华。
因为同样对篮球的热爱,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现在说来,我们一家跟篮球都很有缘。”她笑着说。
“妈妈,我想去打篮球”
在物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体育运动曾是一代人的主要娱乐项目。
潘俊还记得,那时候,每到下班时间,有不少工人都会抱着篮球,来到工厂里的篮球场,聚在一起挥洒汗水。
邵义华是其中最痴迷的一个。
他们的孩子邵婷婷出生以后,邵义华还常常带着孩子一起来到球场。安抚邵婷婷在场边坐好后,他便会上场奔跑、跳跃。
在当时,篮球场并不多见,场地、设备也较现在落后很多,地面是水泥质地,篮球打在篮板上,整个篮球架便会嘎吱嘎吱作响。
打球的人乐在其中,看球的邵婷婷也耳濡目染。
1986年,湖北省第七届运动会首次离开武汉,移师黄石。整个黄石为之震动,甚至一度出现过“万人空巷看省运”的盛况,体育氛围在黄石愈来愈浓。
邵婷婷读小学后,潘俊曾让她学过舞蹈。虽然跳得不错,常常成为领舞,但邵婷婷依然认为,那是自己年少时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因为我比较好动”。
再之后,潘俊又让邵婷婷去学游泳。可邵婷婷下了一次水后,便拒绝了妈妈的要求。
9岁的一天,邵婷婷突然跟潘俊说:“妈妈,我想去打篮球!”
邵义华乐坏了,接过话头:“你想去打篮球?那今天晚上就送你去!”
中国女篮的最好成绩
在篮球的世界里,有时候是枯燥的,比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运球;有时候又是快乐的,比如用汗水在地面画画,感受着自己的细微进步;有时候又是温情而幸福的,比如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紧靠着那个温暖的后背。
在邵婷婷的印象中,爸爸邵义华陪伴了她练球的每一个日夜。
那时候,邵义华是冶钢技控车间的技术工人,每天下午3点半就下了班。而潘俊是工厂幼教科的科长,工作特别繁忙。
邵义华主动承担起接送孩子去练球的任务。
一下班,他便守在学校门口,骑着二八自行车,载着邵婷婷,从四门前往市内体委。等到夜幕渐浓,他又会出现在体委门口,带邵婷婷回家。
为了不耽误接送孩子,在邵婷婷练球的时候,邵义华就跑到附近的商场里打发时间,如此风雨无阻。
一次大雪天气,黄石大道仿佛被冰冻了起来。邵婷婷坐在自行车后座,靠着邵义华的后背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她感觉车身一震,车头换了方向。
由于道路实在太滑,前行困难。邵义华摇摇晃晃,差点摔了一跤。
“那是唯一一次,中途放弃练球的记忆。”她说。
为了不让妻子心疼邵婷婷练球苦,邵义华很少让潘俊踏进体委的篮球训练馆;潘俊每每问起孩子练得怎样,邵义华总是说,“还行!”
就这样,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仿佛一根接力棒,在这个家庭中传递开来。
邵婷婷也从黄石起步,进入八一队、国家队……直至2008年,斩获中国女篮最好成绩——奥运会四强。
“我愿意帮助更多的黄石孩子圆梦”
潘俊还记得,在邵婷婷练球的时候,曾发生过一个插曲。
原本,邵婷婷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属于优等,常常取得班级第一名。
练球后,邵婷婷频繁展现疲态。她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此,老师找到潘俊,让潘俊劝劝孩子,进入培优班,减少练球时间。
在“读书是唯一出路”成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年代,老师大多数看不上体育。
可邵婷婷说,生活绝对不只读书一种可能。
这一观点,得到了潘俊和邵义华的支持。
因为怀揣体育梦,邵婷婷不懈奋斗,逐渐成为国家队的主力队员,被誉为“东方艾弗森”。因为怀揣体育梦,更多黄石人和黄石家庭在各类体育项目上展现激情,挥洒汗水。
全国第一个国乒基地落户黄石;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在黄石举行;53名国家级健将、47个世界冠军、55个亚洲冠军走出黄石。
运动的基因已经植入黄石。
2017年9月,原本已经取得绿卡的邵婷婷从澳大利亚返回黄石。
去年冬天,她受聘于湖北师范大学,将澳大利亚的篮球训练营移植到了黄石。她还是黄石多家中小学篮球运动首席技术顾问。
在这里,她将自己积累多年的专业训练心得和国内外大赛经验,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运动基础、运动体能、篮球基础、战术素养、体育品德等方面入手,为家乡热爱篮球的孩子们传授篮球技艺,选拔篮球好苗子。
“黄石有着浓厚的体育氛围,我愿意帮助更多的黄石孩子圆梦。”她说。
实际上,梦想已经离黄石的孩子越来越近。在这座城市中,品牌赛事精彩纷呈,全民健身活力四射,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体育之花,正在东楚大地尽情绽放。
同题问答
记者:回望人生,觉得自己最幸运的一点是什么?
邵婷婷:在我比较自我的时候,我的教练、队友,特别是我的妈妈,都能够给我一些很中肯的建议。
记者: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改革开放40年的感悟。
邵婷婷:以前,我们可能说得更多的是读书改变命运。但现在,我们的选择更多了,路也更长更宽了。
记者:置身于新的历史时期,你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邵婷婷:我想在黄石有一个自己的训练基地,扎根做好青少年培训工作,让更多孩子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
链接:改革开放后,黄石体育界的那些事
1991年和1993年,黄石连续举办两届国际乒乓节,给世人留下难忘印象。
黄石第一位出国教练:徐菊生。1987年4月5日,徐菊生受国家体委派遣,出任科威特国家皮划艇队主教练。
黄石第一位奥运选手:王红兵,湖北省体育局水上运管理中心教练。1986年,代表国家队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
黄石第一批球迷进央视:1996年,湖北足球队冠名为美尔雅足球队。范文生、李云进、潘新平、吴友明、程文胜、吴斌等球迷凑份子购买球徽和印章,成立黄石市球迷协会。1997年,黄石9名球迷带着一面长21米、宽14米的超大国旗远赴大连,为中国队加油。大连市两名记者受中央电视台委托,一路跟随到黄石,制作专题片《千里护旗》,制作人是央视的韩瑞峰。节目播出后,韩又到黄石,拍摄专题片《在路上》。
1985年10月1日,改革开放后黄石市第一届运动会隆重开幕。全市42个代表团2300名运动员参加了11个项目的比赛。
1986年7月23日,湖北省第一个游泳业余训练基地定点黄石。
1987年10月5日,黄石市第一所体育中专正式成立。
1990年3月25日,全国第一个体育后援组织“中国乒乓球队黄石后援会”成立。
1992年2月27日至3月18日,黄石市武术代表团出访斯里兰卡。这是黄石市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体育团队。
1995年3月23日,黄石市乒乓球教练前往新西兰执教。这是黄石市第一个体育外援活动。
2008年8月,程菲、李珊珊夺得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这是黄石首枚奥运金牌。
2016年,刘慧瑕夺得奥运跳水冠军。
40年来,黄石先后成立县级以上基层体育协会500多个,全市城乡建有篮球场、排球场和训练馆等各种运动场地700多个。(本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