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过黄鹤楼,但少有人见过第五层壁画的全貌6个月前壁画开始修复这是1985年以来黄鹤楼壁画动工最大的一次修复今天将举办竣工仪式9月13日黄鹤楼第五层壁画将重新对外开放
这组题为《江天浩瀚》的10幅大型壁画,展示于黄鹤楼主楼5楼大厅的四面墙体上。
《江天浩瀚》的10幅壁画讲了什么故事?
《流逝》
壁画反映了黄鹤楼出现之前的文化基础。
第一阶段是创世纪时期,从武昌放鹰台、洪山老人桥、许家墩的彩陶,一直上溯到大溪文化;第二阶段是青铜器时代;第三阶段是浪漫楚文化时期,编钟、楚女和行吟高亢的屈原式人物,是当时的缩影。
《华年》
壁画反映了黄鹤楼的历代兴废。
画面上部是黄鹤楼初创时期工匠们辛勤劳动的场面,李白、崔颢留下不朽诗篇,反映了黄鹤楼之盛期;画面正中,又出现明清黄鹤楼被水淹及战火谷噬的悲壮场面;画面下方,船夫与惊涛骇浪作搏斗场面,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
《浪淘沙》
以孔雀石研制的石绿为基调,配合石青浓淡墨色、暖色使画面具有经过自然风化的青铜器的感觉,再用金勾勒出长江的涡漩激流,以一泻万里磅礴气势,展现了华夏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
《长江源流》
一组环绕大厅的7幅壁画《长江源流》,每段壁画由圆柱分割,表现了哺育着文化历史与思想的万里长江。
(请横屏观看)
色彩与线条升级赋予壁画灿烂今生
时隔36年,著名国画家、壁画家、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楼家本教授再登黄鹤楼,为他1987年创作的壁画再添墨创新,用江水和时光编织了一段段美好的长江神话。
壁画《华年》修复前后对比
《江天浩瀚》是一组金碧写意重彩壁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彩。在江水气息氤氲的武汉,壁画难免受潮黯然失色。此次楼家本亲自修复,色彩与线条的夺目碰撞是时隔多年对黄鹤楼壁画的再一次创作表达。
楼家本介绍,此次修复色彩上选用了矿物、动物、植物等多种颜色,并用沥粉贴金和泥金的方式表现,让整个画作充满了大自然的梦幻,处处细节看起来精致立体。“长江流淌着金色的水,是我们的文明之水,瑰丽又灿烂。”
壁画《浪淘沙》修复前后对比
《浪淘沙》是楼家本用时最长的一幅壁画,全部江水用泥金绘成,江水的澎湃、闪光、沉淀与淘汰通过色与线的深浅、粗细、力道变化,交织出关于时代更迭的内在情感。
据介绍,此次修复中有4幅作品有较大的提升和色彩填充,包括《江河源头》《上游浪泻》《黄庐仙幻》和《东流沧海》,用重彩的碰撞和现代的视觉语言,让每个游客游览时都能猜出这是哪一段的长江风光。
77岁老画家带病上阵每天工作9小时汗流浃背
对于77岁的楼家本来说,修复壁画首要面对的是身体上的巨大挑战。
楼家本工作中 记者胡九思 摄
黄鹤楼主楼5层是楼家本壁画的展厅,也是他的工作间。从高高的脚手架望去,楼家本正站在升降台上修复主壁画《浪淘沙》的金色线条,他身穿白色衬衣,背后已经被一大块圆形的汗渍透湿,手腕两侧沾满了颜料,但手中的画笔还徘徊在壁画的惊涛骇浪里。
36年前,楼家本在黄鹤楼创作壁画时腰椎受伤,从此落下了病根。此次来武汉修复壁画,楼家本腰椎的老毛病又犯了。
楼家本工作中 记者胡九思 摄
为此他去医院做了两次核磁共振,医生要求楼家本留院手术被拒绝后,只得建议他每天工作不超过4小时,一次站立不超过40分钟,可楼家本却十分倔强,每天超负荷坚持工作9个多小时。
修复壁画时常要穿梭、跨越于高度不一的脚手架和升降台,这对楼家本并不是一件易事,楼家本的夫人杨宝慧介绍,一旦投入创作,楼家本就进入了忘我状态,他常常待在脚手架上不愿意下来,不吃不喝、衣襟汗湿透能拧出水来,在再三劝说下才肯休息。
9月13日
黄鹤楼第五层壁画
重新对外开放
一起去欣赏吧
长江融媒出品 记者:彭毓颖 蔡燕秋 部分图片来自: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叶凤 校对:余云霞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