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岁月不绝版

文:Anzhulababy

来源公众号:WHatplus(wuhandaily)

“最闪的嫂子和姑娘,在江汉。”

长江与汉江交汇折射出的老汉口之光,在龙王庙和江汉路里打了一个褶,将青春悄悄藏在里面。

通向傲视群雄的商业辉煌,也通向市井烟火的活色生香。

高处“正宗汉口伢”这一鄙视链首端的优越感流传在拔地而起的shoppingmall和写字楼里,混过江汉的人,都有一张在中山公园留下的合照。

服役了17年的过山车阔别后归来,桥下的人工湖却被填了大半,那群占据风景一隅的仙鹤已经不在。

▲桥下的人工湖却被填了大半

▲和大白象的合影,曾被草坪里啃辣椒的蚂蚱雕塑吓到,熟悉的孙中山与宋庆龄铜像

玩到满头大汗太阳下山,缠着爸妈去对面的麦当劳吃份汉堡薯条才能心满意足回家。那时电影院只有世贸楼上一家,还没有打围拆迁的武商背巷口,张嫂刚刚到这儿卖起爆米花。

利济北路站的轻轨呼啸而过,也带走了汽配大院、广播大院和地质局的邻居与同学,留下国广Gucci、LV、Hermes的烫金LOGO熠熠生辉。

一到中午就排队的美猴王生烫,早早搬进了武展。滑坡路小学改名成了辅仁小学,和建设中的恒隆广场隔街相望。

▲武广和世贸门口的人马像,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时光里不变的风景

若问武广的柜姐,武汉最高级的西餐厅在哪,大半会指指马路对面万松园的方向, “青年路,或创世纪广场楼上。”

一转弯躲进万松园的荫凉里,西园还没有拔地而起的时候,“八加八冒菜!全场一个价!”的声响回荡在外校和六十八中门口,2块钱一串的炸汤圆还在出摊,一家香的牛肉粉香气缭绕。

百草园书店和影音堂隐藏的“小黑屋”里,绝版的不仅是书籍和CD,也是无可回头的青春。

一到夏季,这里是每天海一般的客人涌入、只为一饱口欲之福的龙虾一条街。而隔夜来醒酒的本地人,总会和西北湖来的国贸OL、各个银行证券金融民工们,一起挤在金焱、潘驼背、文秋生烫或王氏华华的队伍里等一碗粉。

广场后的樱花大道,筑成春日的风景线。湖边的啤酒店静待夜晚的热闹,开了18年的西北湖咖啡坐满人群歇脚。

花园道第一轮蹦完迪的人群散场,有人去北湖夜市吃一碗胖师傅的豪华炒面和的易胖汤包,边嚼边不忘念叨明天中午赶早来祥彪烧烤。有人去精粉世家,忍受收银嫂子高贵的白眼,买一碗牛肉拌面。

去精武路买鸭脖的路上,经过新华路体育场,还能想起当年武汉队冲超成功的喜悦和看五月天演唱时的泪洒成狗。

江汉北路的二十八中门口,错过了何嫂糯米包油条的人去小屋卤肉大饼和燕子排队,渣家路的夜宵收场,循礼门天桥下的单洞花市和大润发正迎来热闹。

小时候,下江汉路、下扬子街,中山大道经历了涅槃重开,happy站台、水塔和民众乐园崭露新貌,宝成路夜市依然每天如织的人流,唯剩消失的江汉路天桥。

江汉三路涂记油酥饼门口,有人问老板什么时候开始卖片皮鸭,不远处的前进四路,严老幺的伙计正在收摊,从电脑城和汉来广场出来的店员,路过十九中的红墙和一初的栅栏,驻足在粒粒香花饭,眯着眼睛看搬去民意路的公告。

▲曾经的粒粒香花饭已迁至民意三路民意菜场侧

统一街和花楼街的烟火缭绕在狭窄的路两旁,大董家巷的火土肝,吃过才知道是火腿肠土豆牛肝,六渡桥菜场旁,仿佛还能闻到嫁嫁煨的藕汤。

三民路路口的铜人像周围,来淘烘焙餐饮设备五金的砍价声和电车一起隆隆作响。

比他们醒得更早的,是另一端的汉口火车站。

三足鼎立的华南眼镜城、华南海鲜市场、华南果品市场,清晨就掀起热闹的帷幕,老人带小孩去后襄河和王家墩公园晒太阳,而去往CBD商务区和菱角湖写字楼的白领神色和脚步匆忙。

复兴村振兴路那些凌晨三点还有的夜宵,是她们在加班的夜晚里,最后的慰藉。

如今鲜有人知道武汉油焖大虾起源于复兴村,但双龙依然人气爆满。半夜拿着刀叉坐在大排档吃生煎牛排的奇异快感,这儿才有。

流传众多传说的常青,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各种“第一“学校总是让村友以外的人混淆。小巷子里的姐妹烧烤从越做越大,听过“好大一湖水” 的一高校友,毕业后也能和校门口dí 人的教导主任一笑泯恩仇。

学习、恋爱、打架、放学回家。又过了很久,变成成年人,工作、聚会、下班回家。

流行总在变化,从越来越多的商场到写字楼。 而不变的,是越来越多人问你,在汉口哪里?

你说,江汉。

文  |  Anzhulababy

图  | 赵小猴、束也



免责声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